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读

侍读

官名。北魏始置,侍从皇帝读经。西魏亦置为王公官属。北齐皇帝、北周太子、王公皆置。南朝齐置为诸王官属,梁太子、王侯俱置,均因人而设,不常置。唐朝于东宫置此官,无常员,为太子讲导经学。玄宗开元(713—741)初,十王宅引辞学工书者入教诸王,亦称侍读。宋以后定制,以学士、侍从有学术者充任,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定正七品。时东宫官属亦置。明朝翰林院置,员二人,正六品,掌讲读经史。建文 (1399—1402) 改制后曾与侍讲、侍读等入文翰馆。成祖即位,复旧制,并特简侍读、侍讲等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清沿明制。顺治元年 (1644)置于翰林院,掌撰著记载。十五年增至三人,俱汉员。康熙九年 (1670) 增满官三人。雍正三年 (1725) 升从五品。乾隆五十年 (1785) 定制满官二人,汉官三人。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各增一人,升正五品。宣统元年 (1909) 再升从四品。清内阁亦置,顺治元年置满官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人,秩正六品,掌校对。


官名。其职务是帮助皇帝读书或给皇帝讲学。宋和明清皆置侍读,也置侍读学士,见《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翰林侍读学士》、《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

猜你喜欢

  • 御府令

    官名。御府长官,两汉秩六百石,任用宦者。三国、西晋、南朝亦置,用士人。参见“御府”。官名,汉置,为御府长官,西汉掌衣服、金钱、刀剑、玉器等珍玩之物;东汉掌使官婢做宫中衣服及补洗等事。秩六百石。有丞、织

  • 左司卫上大夫

    参见“司卫上大夫”。

  • 提标中军参将

    官名。明清两朝都设参将和提督,凡是为提督统理营务的参将,称提标中军参将。参看“参将”条。

  • 十光将军

    光烈、光明、光英、光远、光胜、光锐、光命、光勇、光戎、光野等十号将军的合称。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置,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四班。陈改定为拟六品,比秩千石。十位带“光”字的杂号将军名的合称,南北

  • 图记

    清朝印信之一种。管理伊犁索伦领队大臣、管理额鲁特领队大臣、管理锡伯营领队大臣、管理察哈尔领队大臣、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八旗佐领、盛京防御等用之。俱铜质直纽方形。其文体及尺寸,依官员品级大小而异,由礼部

  • 山东诸路行中书省

    见“山东行省”。

  • 度支部左参议

    官名。清末度支部职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左、右各一人,正四品,简任。掌佐拟本部则例及一切章程,审议各司重要事务。

  • 后军师

    官名。三国蜀置,为丞相府重要僚属,在长史之上。费祎自此职入为尚书令。官名,三国蜀置,为丞相府重要属吏,位在长史上,掌参与军事谋划。《三国志·蜀书·杨仪传》:“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

  • 右侍极

    官名。即右散骑常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右散骑常侍。官名。唐置,属中书省,见“侍极”。

  • 履正郎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置,为从七品武阶官。武阶官名。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置,秩从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