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牧署
官署名。隋朝太仆寺置,有令二员、丞三员,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牛羊署,以其事并入。唐朝沿置,有令三员、丞六员,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之事,群牧所送羊犊,供太常寺廪牺署、殿中省尚食局,又有监事八员、主酪七十四员、驾士百六十员等。宋初存其名而无除授。明建文 (1399—1402)中,于太仆寺增置,永乐 (1403—1424) 初废。
官署名。唐朝太仆寺所属有典牧署,“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之事。群牧所送羊犊、以供廪牺、尚食。其官有令、丞、监事。见《新唐书·百官三·典牧署》。
官署名。隋朝太仆寺置,有令二员、丞三员,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牛羊署,以其事并入。唐朝沿置,有令三员、丞六员,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之事,群牧所送羊犊,供太常寺廪牺署、殿中省尚食局,又有监事八员、主酪七十四员、驾士百六十员等。宋初存其名而无除授。明建文 (1399—1402)中,于太仆寺增置,永乐 (1403—1424) 初废。
官署名。唐朝太仆寺所属有典牧署,“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之事。群牧所送羊犊、以供廪牺、尚食。其官有令、丞、监事。见《新唐书·百官三·典牧署》。
官署名。① 明清六科之一。明洪武六年(1373)置,设给事中二人。初隶承敕监,后隶通政司。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八人。南京刑科亦设给事中一人。永乐(1403—1424)中六
官名合称,即左平和右平,为廷尉属官。汉置,掌刑法审判。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东汉沿置,左右平各一人,掌平决诏狱。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后汉书·百官二·廷尉》。
太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太皞”。
国民党政府最高军事指挥长官。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设委员长一人,委员七人至九人,均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选定,由国民政府特任。委员长为军事委员会最高将官
见“大兵农司”。
官名。唐置左右神武军,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掌总领衙前射生兵。见《新唐书·百官四上》。
即“三司都理欠司”。
官署名。明清都察院所属诸道之一。明洪武十五年 (1382) 置。设监察御史十人。南京都察院亦置,设监察御史二人。在本道之外协管前军都督府,在京燕山左等八卫,直隶淮安府及大河等六卫。清顺治元年 (164
官名。唐朝太仆寺沙苑监属官,置一员,正九品上。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初孙权置。《三国志·宗室传》: “ (孙)瑜字仲异,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或驻守。《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瑜字仲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