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制

内制

① 亦称内命,皇帝直接发自禁中的诏令。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置翰林学士及学士院,专掌草拟重要诏书之事,不经中书门下两省,亦不加盖皇帝玺印。宪宗元和 (806—820) 初,方置“书诏印”,由翰林学士院掌之。凡敕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将相,皆曰制,百官听于宣政殿。唐初由中书草制的制度渐被取代。宋朝沿用于宰相、枢密使、使相、节度使特恩加官、群臣奖谕敕书,外蕃加恩,赦书、德音,青祠祭祝斋文,巡幸大礼敕书、敕榜,立皇子制,命妃诰辞,军旅征伐诏令等。② 内制官别称。唐、宋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者称之。


唐宋两朝,以翰林学士掌管的皇帝发出的特殊文告为内制。内制是与外制相对说的。以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掌管的诏敕称外制。

猜你喜欢

  • 上将

    见“上将军”。1、军官名,古时将官分上将、次将、末将,上将为武官中最高的将官。《孙子·地形篇》:“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上将即主

  • 怯薜歹

    怯薜的成员。见“怯薜”。

  • 议曹从事中郎

    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掌参谋议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 赐官

    周朝天子赐予卿大夫自置官吏以治家邑。《周礼·春官·大宗伯》: “六命赐官。”郑玄注: “赐官者使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

  • 宗令

    官名。清朝宗人府之长官。掌皇族属籍,编纂玉牒,并负责宗室、觉罗子弟的教诫、议处、议叙等事。顺治九年(1652)设,一人,以亲王、郡王充任。官名。清置,为宗人府长官,掌皇族属籍,按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

  • 参军事

    见“参军”。官名,也简称“参军”,详“参军”条。

  • 枢密院承旨

    官名。唐宣宗大中(847—860)中置,以枢密院吏充任,承受传宣皇帝旨意。五代以诸卫将军充,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改为枢密院承宣。宋朝复为枢密院承旨,以士人充,为清选。神宗元丰(1078—1085

  • 屯田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屯田司员外郎。明清工部屯田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洲司属初不分曹,随堂官所派。后增至六人,满洲

  • 盛京兵部侍郎

    官名。清朝盛京兵部长官。额设一人,满缺,秩正二品。总掌部务。

  • 武贲郎将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十二卫护军置,每卫四人,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