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刑部

刑部

官署名。①掌管刑法的机构。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属秋官府,以刑部中大夫为长官,少刑部下大夫为次官。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公府诸司中大夫,以刑部下大夫为长官,周宣帝即位后,复置公府诸司中大夫,仍以中大夫为长官。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置都官部,三年复,为尚书省六部之一。置尚书一人,侍郎一人,下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掌刑法、徒隶、勾覆及关禁之政令。唐朝沿置,与御史台、大理寺合称三司,共同会审重大案件。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司刑,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又改秋官,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玄宗天宝十一载(752)至肃宗至德二载(757)一度改称宪部。五代沿置。北宋前期置判部事一人或二人,以御史台知杂以上或朝官充任,掌复查全国丈辟已决案件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审刑院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并归刑部。设尚书、侍郎等官,其属有都官、比部、司门。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辽南面官置,诸曹设置不详。金初与左、右司同署,熙宗天眷三年(1140)专置为官署,隶尚书省。置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主事各二人,下辖万宁宫提举司、庆宁宫提举司。掌律令、刑名、关津讥察、勘鞫、追征给没、监户、官户、配隶、城门启闭、官吏改正、功赏捕亡等事。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以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元年(1264)始分置。下辖司狱司、司籍所,隶中书省。置尚书三人,并置侍郎、郎中、员外郎。掌刑法政令诸事。明洪武元年(1368)沿置,隶中书省,置尚书一人,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照磨所照磨、检校、司狱司司狱等官。六年增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并置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四属部。都官部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余各置二人。八年,以部事浩繁,增设四科,科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五人。十三年罢中书省,升部秩,直接统属于皇帝,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令。与都察院、大理寺合为三法司,凡有重大狱案则三法司会审。改置尚书一人,侍郎一人,仍分四属部,各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及主事等官。后增置侍郎一人,遂分为左、右侍郎。二十二年改总部为宪部。二十三年分四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二十九年改为十二清吏司。建文(1399—1402)中,升尚书品秩,并增设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上。除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即位,复旧制。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清吏司为北京清吏司。十八年迁都前,曾置行在刑部,置官如制。迁都后去行在字,以原刑部为南京刑部。并革北京清吏司,增云南、贵州、交阯三清吏司。仁宗即位,复迁都前制。正统六年(1441)复永乐迁都后制。宣德弃交阯后,废交耻司,遂成定制。清入关前天聪五年(1631)即置。初以贝勒管理部务。置满、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1638)改置承政,左、右参政,启心郎,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管理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嘉庆四年(1799)定以大学士兼理部务。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满、汉各若干人,分司办事。以及司务、司狱、司库、笔帖式等官。所属有直隶、奉天等十七清吏司,以及督捕清吏司、总办秋审处、减等处、律例馆、提牢厅、脏罚库、赎罚库、饭银处、清档房、汉档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后改为法部。遂废。②隋为都官部下属部之一。置侍郎等官。唐、五代为尚书省刑部头司名。掌律令格式及按覆刑狱等事。置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及主事等官。


官署名。隋开皇三年改都官为刑部,掌律令刑法。唐沿隋制,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其长官为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下)。其属有四:刑部、都官、比部、四门。刑部郎中、员外郎,掌法律,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谳,为尚书、侍郎之副。都官郎中、员外郎,掌俘隶簿录,给衣粮医药,而理其诉免。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勾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器械、和籴,屯收所入。司门郎中、员外郎,掌门关出入之籍及阑遗之物。明代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下设十三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领所分京府、直隶之刑名。其官为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其属有司务厅司务(从九品),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司狱司司狱六人(从九品)。

自隋朝以后,历代皆设刑部。隋唐之刑部,仅是最高法律机构,不直接审理刑狱。从明代始,各省大小案件都归刑部审核,事务繁多,便采取了按地区分司的制度。唐宋刑部只有四司,而明代却有十三司,清代则有十八司。清光绪三十二年改称“法部”。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新唐书·百官一·刑部》、《明史·职官一·刑部》、《清史稿·职官一·刑部》。

猜你喜欢

  • 贼曹掾属

    官名。见“公府贼曹”。

  • 上军大夫

    官名。春秋晋置。晋国军制设上、中、下三军,皆置大夫。上军大夫位在上军将、佐之下,侯长之上。佐助将、佐管理军务。《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师救郑”,“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

  • 大方伯

    明朝左右布政使之别称。

  • 专门教务科

    官署名。清末学部专门司所属二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设。掌核办大学堂、高等学堂及凡属文学、政法、学术、技艺、音乐各种专门学堂一切事务,并稽核私立专门学堂教课设备是否合度及应否允准与官立学堂享

  • 帝姬

    命妇封号名。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以公主改称,长公主为长帝姬,大长公主为大长帝姬。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复旧称。封号名。宋徽宗政和三年,因蔡京建议,仿照周朝王姬称例,改公主(皇帝的女儿

  • 皮作局

    官署名。明置,隶工部虞衡司。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革副使。掌供宫廷百官及内府所需之皮革制品。官署名。明置,属工部。掌皮革制品的造作。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裁副使,仅

  • 嫔嫱

    春秋时期后宫女官统称。《左传·昭公二年》:“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参见“嫔”、“嫱”。泛指宫中女官,也写作“嫱嫔”。《国语·晋语四》:“子圉之辱,备嫔嫱焉。”注:“嫔嫱,妇官也。”《三国志·吴书·陆

  • 皇内司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典宫内事。《吴光墓志》: “大魏熙平元年(516),岁在丙申,七月丙寅朔,十六日辛巳,皇内司终于天宫。”(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六)。

  • 镇西将军

    官名。① 东汉末置,献帝初平三年(192),以韩遂任之。三国魏时,与镇东、镇南、镇北将军合称四镇将军。多授持节都督,出镇方面,二品。位在征西将军下,一般不与征西将军并置。蜀、吴亦置。晋朝定为三品,如为

  • 材官校尉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 (220—226) 中置。主天下材木事,属少府。六品,秩比二千石。东晋哀帝时省少府,改属丹阳尹,孝武帝复置少府,仍属之。六品。东晋改名材官将军。官名。魏晋及其后设材官校尉,掌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