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司鞍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上驷院之属官。协掌服驾。额设二人,给六品衔。
官名。清朝内务府上驷院之属官。协掌服驾。额设二人,给六品衔。
同“赐命”。君主对臣下赐予物品、爵位或官职的命令。《谷梁传·庄公元年》: “锡命非正也。”《公羊传·庄公元年》: 王使荣叔来赐桓公命。”
官名。西周置。《葡亚角铭》:“王锡葡亚奚贝”。
官名。尧舜时有此官,掌典国礼与祭祀。其属有乐官。其后相沿置,到周朝,既沿称宗官,又称宗伯,到汉朝,则称太常。《周礼·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注:“唐虞历三年,以宗官典国之礼与其祭祀,汉太常是也
官制用语。宋朝判、司、簿、尉及其摄官,依不同出身、任数、考数、举主员数,是否流外,升转录事参军或下州令、录,称为常调。以此法升转之官,则称常调官。时有俗语说: “家常饭好吃,常调官好做”。宋制,吏部按
军官名。南京临时政府设置,为南京卫戍总督府的长官,见“南京卫戍总督府”。
满语官名。意为办理文书、文件之人。后金天聪五年(1631)设六部时由“巴克什”改称。为清朝中央各部院衙门、内务府、地方督抚衙门以及八旗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衙门内掌管翻译、缮写满汉文书之低极官员,通过
元代福建的弓军,不出戍其他地方。
爵名,亦称“谋人”。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三级。秦及西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爵名。为秦汉二十级爵的第三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大胥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教授舞乐及纠正演奏、舞蹈者的错误,下设乐胥下士以
参见“功勋制度”。太平天国勋位名。见“勋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