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千石

千石

官秩等级。西汉置,新莽时改为下大夫。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置。西汉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其他中央机构的副职,皆秩千石。大县县令也有秩千石者。东汉略同,月俸八十斛。晋朝凡尚书令、尚书仆射、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南朝宋之公府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尚书令、御史中丞、大县县令等并千石。又陈制: 四品之朱衣直阁,云骑、游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子三卿,太中、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长史,国子博士等; 五品之散骑侍郎,四军将军,左右中郎将,皇弟皇子府长史,司马; 六品之通直散骑侍郎,五校尉,东宫三校尉; 七品之谒者仆射,八品之大县县令、相,五品、六品之杂号将军,并千石。


千石原是秦汉时期官俸的等级名,王莽时改千石俸为下大夫。《后汉书·百官五》:“千石奉,月八十斛。”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延平中)一千石月钱四千,米三十斛。”也有时代指千石俸的官。汉朝太尉、司徒、司空的长史,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长史和司马俸皆千石;太中大夫、中常侍、尚书令、御史中丞、中宫仆、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和城门司马,也皆俸千石;县邑道之令和王国的郎中令及仆,也俸千石。有时涉及这级俸的官员时,则用千石代指。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

猜你喜欢

  • 太常寺检阅官

    官名。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置,属太常寺。从九品,掌检讨典礼,职与博士同,四年(公元1204年)废。

  • 国务卿

    官名。民国初年,在大总统府设政事堂,置国务卿,承大总统之命处理政事,副署大总统发布的命令。官名。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公布“新约法”,废国务院,于总统府设政事堂,以国务卿为主官,赞襄总统处理

  • 例贡

    清朝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由廪生、增生、附生或俊秀监生援例报捐贡生者用今称,乃非正途出身,因其不由考选而入贡也。性质与明朝之纳贡相似。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制,凡援例捐纳而为贡生者,称为例

  • 籥师

    官名。周朝置。乐官。掌教国子舞羽吹籥。《礼记·文王世子》: “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籥师学戈”。郑玄注:”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周礼·春官》有“籥师”,“中士四人、府

  • 典膳副

    官名。明朝于各王府长史司典膳所置,一人,初为从六品,后改从八品,佐典膳正掌王府祭祀、宾客及王、王妃膳食之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革。

  • 左右韶舞

    官名。明教坊司所属有左右韶舞各一人,秩从九品,与左右司乐(品与韶舞同)共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任。清初沿置。参见“和声署”。

  • 史馆

    官署名。唐太宗贞观三年闰十二月(630)始置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及大明宫初成,置于门下省南。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移于中书省北。掌修国史,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

  • 扬武校尉

    官名。东汉末孙策置。为领兵武职。《三国志·宗室 ·孙辅传》: “(辅)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二郡。”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孙辅传》:“孙辅字国仪,贲弟也,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

  • 度支员外郎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 始置,为民部度支司次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承务郎。唐朝复名员外郎,员一人,从六品上,隶户部(度支、司元)。高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度员外郎,寻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

  • 南夷校尉

    官名。西晋置。《华阳国志·南中志》: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罢宁州,置南夷,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立府,设长史,司马、参军等僚佐。可举秀才、廉良,职掌与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