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宗正司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管勾,掌外居宗室事务。大观三年(1109)罢,政和二年(1112)复置。南宋初,先移镇江,几经迁徙后,止于泉州。
官署名。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为知宗,所在通判职官兼丞、簿,掌宗室之居于南京者,其纠合、检防、训饬如大宗正司。置敦宗院以供宗室疏属居住,给钱米及婚嫁丧葬费用。立学校,置大、小学教授。南宋初,南外宗正司移于镇江,其后屡迁,止于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管勾,掌外居宗室事务。大观三年(1109)罢,政和二年(1112)复置。南宋初,先移镇江,几经迁徙后,止于泉州。
官署名。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为知宗,所在通判职官兼丞、簿,掌宗室之居于南京者,其纠合、检防、训饬如大宗正司。置敦宗院以供宗室疏属居住,给钱米及婚嫁丧葬费用。立学校,置大、小学教授。南宋初,南外宗正司移于镇江,其后屡迁,止于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官署名。清末邮传部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设。掌理全国邮政事宜。置局长一人,总办一人,会办一人,下设总务、营业、稽核等股。清末邮传部直辖机构。清代设有驿站,在***战争前,原以驿站递送军事文报,属
官署名。元置,见“中尚监”。
官名。三国吴置。统无难士,负责侍卫帝王,亦用于征战。分置左、右部,各以无难左、右部督领之。地位颇重要,孙虑曾以右将军为之。官名,三国时吴置,掌护卫皇帝,领无难士。《三国志·吴书·孙和传》:“权欲废和立
官名,辽置,见“弥里”。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颁发官禄。《周礼·地官》: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郑玄注: “主班禄。”贾公彦疏:“班禄者,用粟与之。司禄职次仓人,明是班多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 由军学司改设,职掌不变,辖教育、步队、马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六科。置处长一人掌处事,下设副官一人,科长六人,科员三十四人,普遍编辑员三人,兵事编辑
唐古特官。清分设于前后藏,为达赖与班禅宫中之官。为协助却本堪布管理诵经、礼拜、供养等事的喇嘛,隶于却本堪布。民国时期沿置。
清朝官缺之一。即指漕运总督所辖各卫及守御所额设之职官。
官名。北魏置。是皇帝左、右的侍卫。《南齐书·魏虏传》:“(咸阳王元憘谋反,宣武帝元恪)遣直卫三郎兵讨憘,执杀之。”
官署名。明清都察院所属诸道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设监察御史十人。南京都察院亦置,设监察御史二人。在本道之外协管前军都督府,在京府军前、燕山左等八卫,及直隶淮安府并淮安等六卫。清顺治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