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右大司马

右大司马

官名。新莽地皇元年(后20)分大司马为前后左右中五员,分掌军政。更始政权亦分设左、右大司马。东汉初合为一员,旋罢。三国吴孙权赤乌九年(246) 复分置左、右,孙亮建兴(252—253)中合为一员。十六国后赵侯子光起事,聚众于杜南山,自称大皇帝,亦置左、右大司马官。参见“大司马”。


官名,掌武事,主征伐。王莽时廉丹为右大司马。更始时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东汉置一大司马,不久即罢。三国吴孙权赤乌年间复置左、右大司马,孙亮建兴中合二为一。《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秋九月,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猜你喜欢

  • 故老

    周朝称有声望的老年旧臣。《诗经·小雅·正月》: “召彼故老。”朱熹传: “故老,旧臣也。”

  • 台省

    东汉至隋、唐对中央中枢官署尚书台 (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等的简称及其合称。1、指尚书台。汉代禁中也称禁省,又称省中;尚书称中台,其办公之处在禁中,故称台省。2、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统称。唐

  • 行后府

    官署名。“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简称。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始置于北京,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官,与五军都督府同。后在此基础上置行在五军都督府,永乐十八年除“行在”字。洪熙元年(14

  • 戴琫

    官名。亦称代本。清朝西藏地方武官之一。隶于噶伦。掌理各城典兵之事。设四品官六人。每人辖如琫二人、及甲琫、定琫等。遇有缺出,由如琫拨补。乾隆五十九年(1792)定,不由东科尔世家出身者,亦准升至戴琫。其

  • 左右使人

    官名。即左使人、右使人。内侍宦官。《管子·五行》:“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御其气,足则发而止。”

  • 街道司

    官署名。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置,掌修治京城道路以奉乘舆出入。设管勾街道司公事为长官,或设勾当官二人,以大使臣或三班使臣充任。有兵士五百人,为街道司指挥。隶都水监。金朝置,掌京城洒扫街道、修治沟

  • 郡比曹

    郡分职诸曹之一。设有掾与史,见《巴郡太守张纳碑》题名。所谓“比”,《周礼·小司徒》有“三年则大比”之说,郑玄注: “大比谓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比曹所掌当是主管检核民数及财物。其职与户曹相近,可

  • 长才广度沉迹下僚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于不遇类科目。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诏举,张漪及第。

  • 录事书佐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吏,位在录事掾和录事史下,掌本曹文书。

  • 县土地局

    县政府的辅佐机关。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始置,以局长为主官,掌理土地事项。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为地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