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贤裨王
匈奴王名,即右贤小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警,夜逃……得右贤裨王十余人。”注:“小颜云:裨王,小王也,若裨将然。”
匈奴王名,即右贤小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警,夜逃……得右贤裨王十余人。”注:“小颜云:裨王,小王也,若裨将然。”
即“太子斋帅”。
勋官名。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改开府仪同三司置,位在上仪同大将军之上。主要授予有军勋的功臣及北齐降官,无具体职掌,九命。初任此职者加使持节、大都督、骠骑大将军、侍中,静帝大象元年(579)罢此制,
官名。隋朝雍州牧属官,视从八品,文帝开皇十二年 (592) 改为户曹参军。
满语官名。汉译为“郎中”。
官名。东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置。统兵,朱儁自右中郎将迁此。见《后汉书·朱儁传》。官名,东汉末年置,朱儁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而被封此官。《后汉书·朱儁传》:“(皇甫)嵩乃上言其状,而以功归儁,于是进封西
武官名。清置,属前锋营,掌分辖营众,见“前锋营”。
官署名。见“尚乘寺”。
官名。清末责任内阁属官。宣统三年(1911)成立责任内阁,始置。无定额,奏任。承阁丞及厅局长之命分任各厅局事务。
官名。隋置,掌车驾出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见《隋书·百官下》。
内务部直辖机构。北洋政府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五月一日公布《国民代表会议筹备处条例》,其职掌为办理关于国民代表会议议员选举程序的监督与审查,以及会议的筹备事项。筹备处置评议、秘书两厅。评议厅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