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都护
官名。三国吴置。孙权黄龙元年(229),拜陆逊上大将军兼此,权位极重。是年孙权东巡建业,使陆逊辅太子,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蜀亦置,地位稍低。
官名,三国吴置,掌都护京师,参与军国大事。黄龙元年孙权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兼右都护,辅太子,掌荆州、豫章等郡,总督军国大事。蜀也置右都护,但职位较低,权势稍轻。《三国志·吴书·陸逊传》:“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监督管理)督军国。”
官名。三国吴置。孙权黄龙元年(229),拜陆逊上大将军兼此,权位极重。是年孙权东巡建业,使陆逊辅太子,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蜀亦置,地位稍低。
官名,三国吴置,掌都护京师,参与军国大事。黄龙元年孙权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兼右都护,辅太子,掌荆州、豫章等郡,总督军国大事。蜀也置右都护,但职位较低,权势稍轻。《三国志·吴书·陸逊传》:“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监督管理)督军国。”
太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太皞”。
官名。清朝钦天监之长官。康熙八年(1669),因以西洋人南怀仁充钦天监汉监正,故更名为监修。雍正三年(1725),实授西洋人戴进贤为监正,去监修名。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置,依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布的《省官制》规定,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改省行政公署为巡按使署,为全省最高行政官署。取消行政公署原设各处司,而在巡按使公署内设置政务厅,作
官署名。西夏置。掌供给国学廪食。中等司。立于西夏崇宗乾顺贞观元年(1101)。西夏供给官学廪食的机构。参见“汉学”。
官名。元置,为制国用司的佐官,见“制国用司”。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掌理车驾之官。《左传·哀公六年》:“其臣差车鲍点”杜预注:“差车,主车之官。”
官署名。明朝掌管佛教的机构。洪武元年(1368)置,四年革,后改置为僧录司。
管理苑圃的官吏。《国语·晋语九》:“主将适蝼,而麓不闻。”
见“受卷”。
官名。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由判大宗正事改名,大睦亲府长官,从一品,置一员。官名。金初设大宗正府,泰和六年改称大睦亲府,掌敦睦纠率宗属钦奉王命。其长官称判大睦亲事。见《金史·百官一·大宗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