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下大夫
即“小吏部下大夫”。
即“小吏部下大夫”。
官场用语。清制,凡公文由两人以上联合署名者称“会衔”。
官员更改姓名,称更名。清制,凡官员姓名与王公大臣、陵名相同者,或一省两官同名者,或其称不协于义者,以及满员对音不依附汉义者,不似汉姓名者,皆须更改。京官由各该衙门咨部,旗员由本旗咨部,分别取具同乡印结
清礼部内部机构。掌督催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所办事务,分别按例限催办,每月于都察院的礼科与浙江道注销。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均无固定员额,由尚书酌派,额定的仅有经承二人。
官署名。明建文元年(1399)于詹事府增置,设资德一人,资善二人,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典、籍各一人。成祖即位罢。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宾部中大夫野庐中士佐官,正一命。
学官名。元置,属太史院。秩从八品,员额一人,掌以天文历象教天文生。
官名。辽朝大详稳司监治之官。武官名。见“大详稳司”。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置,掌讨论内外政事,数月后罢。
官名。即“太子右卫率”。
官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 (1102)置,位在典乐下,秩同诸寺丞。宣和七年 (1125)废。参见“大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