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

官名。东汉置吏曹尚书,一说名吏部曹尚书,后改名选部尚书。三国魏改选部尚书置,为尚书台(省)吏部曹长官,三品。两晋南北朝沿置,位居列曹尚书之上,晋、宋三品,梁十四班,陈三品、中二千石;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下,二十三年改三品,北齐三品。主管官吏铨选考课奖惩,其实权甚或过于尚书仆射。然重要官职的任免须与诸执政大臣合议,由皇帝、宰相裁定,亦常命尚书仆射领吏部事务或任命大臣参掌选事以分其权任。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故置二尚书以轻其任,寻复置一员。西魏末、北周改置吏部中大夫,属夏官府。隋、唐复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首,正三品,与二侍郎分掌六品以下文官选授、勋封、考课之政,称为三铨。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先后改名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文部尚书,寻各复旧。因其地位尊荣,多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常不治部务。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本部公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二品,掌文武二选,奉行其制命。百官选授、封爵、功赏、考课之事,由诸司分掌,而由尚书汇总验实裁定,若有疑不能决,大事禀议于尚书省。设左、右选,各置郎中、员外郎。详见“尚书右选”、“尚书左选”。辽朝为南面朝官。西夏亦置。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1140)始分置,正三品。元初员额一至七人不等,后定置三员,隶中书省,正三品。明初置一或二员,洪武十三年(1380)定置一员。时罢中书省,遂直达皇帝。《明史·职官一》: “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初班位序内阁大学士上,弘治六年(1493)以后始列其下。景泰(1450)中,设二尚书,天顺(1457—1464)初复置一员。明初止三品,洪武十三年改正二品,建文(1399—1402)中改正一品,永乐(1403—1424)复改正二品。清朝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置,满、汉各一员,职权较明为轻。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二品,康熙六年(1677)复旧,九年复皆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皆从一品。光绪三十二年(1906)减为一员,宣统三年(1911)废。


官名,东汉置,掌选举和祠祀事。东汉光武帝改常侍曹为吏曹,也称吏部曹,其长官称尚书,属官有郎。灵帝时改称选部尚书,三国魏、蜀沿置。魏又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后世多沿置。唐朝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令。参看《后汉书·百官三·常侍曹注》、《晋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及“吏部曹”条。

猜你喜欢

  • 保管中央协助教育款项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于省政府。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一月十六日行政院公布《各省市保管中央协助教育款项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各省、市领受中央协助教育款项(义务教育经费除外)应设保管中央协

  • 客省局副使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客省局副长官。详“客省局”。

  • 太仆丞

    官名。秦、汉、魏、晋、南朝为太仆副贰,协掌车舆马政,管理本署事务。西汉员二人,秩千石。东汉员一人,秩比千石。魏、晋沿之,七品。南朝宋七品,梁三班,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增置少卿为太仆之副,丞居其下,孝文

  • 崇德宫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崇德宫契丹军民之政。置都部署、副部署、判官等职。

  • 喇嘛

    僧号。藏语音译。意为“上师”,乃喇嘛教对僧侣之尊称。十五世纪宗喀巴所创立的黄教传布到西藏、蒙古,至清朝则有驻京喇嘛、藏喇嘛、番喇嘛、游牧喇嘛之名。

  • 储两

    太子的称谓。《魏书·肃宗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罴无兆,维虺遂彰。”

  • 秩俸

    即官吏的俸禄,又称奉,也就是国家根据官吏职位的高低给予官吏的报酬。禄俸有的给土地,有的给谷粟,有的给银钱,有的给杂物,也有的给钱和地,有的给钱和谷。周朝给土地,春秋时出现给粮食。战国时普遍给粮食,但计

  • 副军校

    官名。清末新陆军次等官阶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官员等级,分三等九级,始置。为次等第二级,任排长、掌旗官等,秩视千总,阶正六品。宣统元年(1909)修订,军官冠以某队(步队、马队) 、军佐

  • 上开府

    “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的省称。

  • 膳宰

    官名。春秋置。掌饮食膳羞。王官或称“膳夫”,诸侯官只称“膳宰”。《仪礼·燕礼》: “膳宰具官馔于寝东。”郑玄注: “膳宰,天子曰‘膳夫’。掌君饮食膳羞者也。”官名。周设此官,掌君饮食。《仪礼·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