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外蒙古

外蒙古

地区名。指蒙古高原北部,以别于高原南部的内蒙古。清代分为喀尔喀四部和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喀尔喀四部及其所附额鲁特、辉特二部,分为四盟:车臣汗部二十三旗组为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土谢图汗二十旗组为汗阿林盟;赛音诺颜部二十一旗与额鲁特部二旗组为齐齐尔里克盟;札萨克图汗十八旗与辉特部一旗组为克必刺色钦毕都尔诺尔盟。科布多区有札哈沁部、明阿特部、额鲁特部各一旗;阿尔泰乌梁海九旗(包括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二旗);新土尔扈特部二旗,组为青塞特奇勒图盟;新和硕特部一旗,杜尔伯特部与所附辉特二旗,组为赛因雅哈图左右翼二盟(左翼盟会杜尔伯特部十一旗及辉特部一旗,右翼盟会杜尔伯特部三旗及辉特一旗)。唐努乌梁山区有唐努乌梁山部五旗及三佐领所辖地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了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和以后的《中俄科塔界约》,割去了阿尔泰乌梁海的西部地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划科布多所属的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三部地置阿尔泰办事大臣以统之,驻承化寺,与科布多分治,辛亥革命后改称阿尔泰办事长官,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并入新疆省为阿山道。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沙俄策动喀尔喀封建主宣布“独立”,并乘机侵占唐努乌梁海的库苏古勒;次年,科布多亦被喀尔喀封建主占领。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图缔结《关于外蒙古自治之三国协定》,蒙古承认中国的宗主权,北洋政府承认蒙古自治,俄国承认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同意其自治。十月革命后沙俄政权被推翻,外蒙古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撤销“自治”。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外蒙古封建主再次宣布“独立”,外蒙人民旋起革命,成立君主立宪政府。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五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仍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同年,外蒙古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政府以外蒙古为蒙古地方,在法理上仍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一月经公民投票后决定,承认其独立。

猜你喜欢

  • 经略使司

    官署名。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始以右仆射张齐贤为经略使,节度环庆、泾原路及永兴军路兵马。不常置,后渐成为沿边诸路掌军务和治安的长官,常置于陕西、河东、广南等路,往往以经略安抚使为名,其官署称经

  • 民部郎中

    官名。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 (546)置,为尚书省民部曹长官。至恭帝建六官府,遂罢。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复置,由户部总部郎中改名,正五品,二十三年废。参见“民部”。

  • 内官狱

    诏狱名。西汉宗正所属有内官署,武帝时附设监狱,以内官长及丞主管之。《汉书·东方朔传》记“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沈家本《狱考》按:“昭平君乃隆虑公主子,故系内官。”东汉废。

  • 内侍殿头

    官名。宋朝初年为内侍阶官,位在内西头供奉官下、内侍高品上。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定为正九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内侍官名,改右侍禁。金章宗泰和二年 (1202) 复置为内侍

  • 祗候

    官名。宋朝置于东、西上閤门,为閤门宣赞舍人之佐,与舍人同为阁职。元朝于各省、路、州、县分置,为供差遣之衙役。后亦指官府衙役及大户仆从头目。① 官名。宋朝内侍省、入内内侍省有祗候小内品、祗候内品、祗候高

  • 定州䌷绫局丞

    官名。 北齐置, 见“定州䌷绫局”。

  • 案钞房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属尚书省,由右司郎中、员外郎主管,掌右司有关文案。

  • 作堂金银局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流外三品蕴位。官名。梁少府卿所属细作令辖作堂金银局,掌金银器物的造作,以丞为主官。

  • 内直备身

    即“太子内直备身”。

  • 礼仪监

    官署名。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三年(1656)改钟鼓司设。掌内庭礼乐之事。并考核太监品级。初设总理,左、右协理各一人。十七年,改为礼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