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宰

太宰

官名。④即大宰。亦名冢宰,简称宰。相传殷朝始置。《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六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礼》列为六卿之一,天官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总百官,赞王命。西周王室所设,为朝廷百官之长: 诸侯所设,掌内宫之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鲁、郑、宋、齐、楚、吴、邾、曾等国皆置,为执掌国政的列卿之一。西魏、北周依《周礼》建六官,置大冢宰为天官府长官。②西晋置太师、太傅、太保三上公,因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居上公之首。常与太傅、太保并掌朝政,为宰相之任,一品。东晋、南朝用作赠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名义尊荣,无职掌。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则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之上,别置太宰,皆一品。③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置,兼门下侍郎,行宰相之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改尚书左仆射。④ “太宰令”简称。⑤吏部尚书的别称。


1、百官之长。商朝始设太宰,周朝也称冢宰,为天官首领,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官。《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注:“《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大宰也。”因此,后世以冢宰为宰相之称。

2、春秋时各国的宰相称太宰。北周文帝又据《周礼》建六官,设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及以后历代多不设此官。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3、太常属官。掌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文颖曰:雍,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雍,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师古曰:如说是也。雍,右扶风之县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当复置饔人也。”

4、汉朝王国内主之官。《汉书·英布传》:“(随何)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注:“服虔曰:淮南太宰作内主。”

5、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其职权仍同太师,而不同西周的冢宰,也不同于东周时的太宰。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6、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见《宋史·职官一·左仆射、右仆射》。宋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旧名。明清两朝也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7、夏商周三代掌管伙食的官也称太宰。贾谊《新书·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

猜你喜欢

  • 典卫令

    官名。晋朝王国属官,掌府第警卫。南朝沿置。梁依王国等级不同,自流外五班至流外一班不等。北魏皇子王国置,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九品上。北齐皇子王国、诸王国俱置,皇子王国品同北魏。

  • 京营

    军事编制。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始置,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三大营,因皆警卫京师,总称京营。每营选勋臣二人为提督。景泰元年(1450)选三营精锐立十团营。成化三年(1467)分为十二团营,嘉靖二十

  • 宣节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三班,拟宁远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宁远将军等号。

  • 礼部司务厅

    清礼部内部机构。掌收受外省衙门的文书,呈送部堂画阅,编号登记分发各司办理;会试时举人纳卷后由本厅送部堂用印,分别三场,封储卷箱,送至贡院;并掌本部吏员、工役的管理事务。设满汉司务各一人,笔帖式若干人,

  • 流泉务

    金朝官营的质典库。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以民间质典利息过重,遂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等处设官营质典库,名为流泉务,取息助官吏廪给。各设使、副使一员,掌解典诸物,流通泉货。大定二十八年(1188

  • 司法官惩戒委员会

    惩戒机关名。北洋政府设置。依照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十月十五日公布的《司法官惩戒法》规定,凡司法官违背或废弛职务,有失官职上的威严或信用,均得依法惩戒。惩戒由司法官惩戒委员会议决执行。司法官惩戒委

  • 右辅将军

    官名。十六国乞伏述延置。为统兵武职。《晋书·乞伏国仁载记》:“(述延以) 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

  • 尚书金部郎

    即“金部郎”。

  • 十道

    监察区名。唐贞观初因山河之便,分全国为十个监察区,称为十道。(1) 关内道,东距河,西抵垅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相当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2) 河南道,东尽海,西距

  • 郡侯

    ① 爵名。晋、南朝为开国郡侯省称。金朝置为正、从三品爵,食邑一千户,实封一百户。元朝亦为正、从三品,但只用于封赠。② 一郡长官之尊称。《全唐诗》卷七○一王贞白诗: “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