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二品。掌军民之务,在各道设置。领路、府、州、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转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设使三员,同知、副使、经历、知事各二员,或置宣慰使都元帅、副都元帅、佥都元帅等职。


官署名。元置,为设于沿海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元代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地,凡五道及九处。五道为渐东道、广东道、广西两江道,海北海南道、福建道诸宣慰使兼都元帅府;九处为:① 者线、蒙庆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者线(今泰国清盛);② 八百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今泰国清迈; ③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大理; 以上三府隶云南行省。④ 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贵州,隶湖广行省。⑤ 察罕脑儿等处宣慰使司都之帅府,治所在察罕脑儿,隶陕西行省。⑥ 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别失八里(今新疆省吉木萨尔境),掌畏吾儿地的军政,宣宗时隶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泰定帝时入察合台汗国。⑦ 吐番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辖朵思麻路等地(包括今青海省东部、甘肃省甘南,四川省阿坝等地区)。⑧ 吐番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朵甘思等地(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青海省的玉树、果洛等自治州地)。⑨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前藏、后藏及阿里三部。藏语,乌思意为“中”,清译“”,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部。以上三府隶宣政院。每府设宣慰使三人,秩从二品;同知二人,秩从三品;副使二人,秩正四品;经历二人,从六品;都事二人,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并参用少数民族酋领。

猜你喜欢

  • 出身与流品对于任官的限制

    官员任用限制之一。魏晋南北朝实行门阀制度,出身的高低与清浊与整个的选格相关,可说是一种普遍的任用限制。其时贵族子弟入仕的年龄低, 初任的官职高,寒门入仕年龄高,而且只能升至一定官职。官员的任用,根据不

  • 管干架阁库

    官名。北宋有管勾架阁库,南宋避高宗赵构名讳改称。官名。北宋置,见“架阁库”。

  • 阿里哈按班

    即“阿里哈昂邦”。

  • 提举阁事

    官名,又称“提举阁事大臣”,清朝文渊阁设此官,掌领阁事,以内务府大臣充任。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文渊阁》、《清文献通考·职官四·文渊阁》。

  • 翊二府中郎将

    官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翊卫二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下,总其府事,掌领本府校尉、旅帅、翊卫之属宿卫。

  • 编审

    官名。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设置,员额八人,掌内务行政中各项编审工作。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亦置,分编审、编审员与特约编审。参见“编译馆”。

  • 商部侍郎

    官名。清末置,为商部的副长官。见“商部”。

  • 督运侍郎

    官名。明宣德中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督理漕运,因此有督运侍郎、督运都御史、少卿之称,不常置。其时漕务实际上总领于“漕运总兵官”,参见该条。

  • 大攻尹

    官名。同“大工尹”。春秋战国曾、楚、赵等国置。是主管手工、铸造业、工官之长。春秋曾国铜器《季怡戈铭》:“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战国楚国铜器《鄂君启节铭》: “大攻(工)尹睢以王命命

  • 秘少

    秘书少监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