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都候
官名合称,东汉置,指左都候和右都候,皆属卫尉,俸均六百石,掌领剑戟士在宫内巡逻;天子有所收考,左都候则缚之置车上,盖以马皮,送应送诏狱。右都候吏员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候吏员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东汉卫尉的属官有左右都候各一人,秩六百石,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所收考。左都尉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右都尉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十六人。左右都候各有丞一人。魏承汉制置,掌与汉同。西晋卫尉亦置左右都候,东晋以后无闻。
官名合称,东汉置,指左都候和右都候,皆属卫尉,俸均六百石,掌领剑戟士在宫内巡逻;天子有所收考,左都候则缚之置车上,盖以马皮,送应送诏狱。右都候吏员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候吏员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东汉卫尉的属官有左右都候各一人,秩六百石,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所收考。左都尉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右都尉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十六人。左右都候各有丞一人。魏承汉制置,掌与汉同。西晋卫尉亦置左右都候,东晋以后无闻。
官名。见“公府奏曹”。
又译蒲辇。女真氏族长谋克的副职,一谋克辖两蒲里衍,一蒲里衍管正军五十名。
西汉末年京房为整顿吏治所奏考功课吏法。其法史文不详,惟晋灼述其大意谓:“令丞尉治一县, 崇教化,亡犯法者辄迁。有盗贼三日不发觉,则尉事也。令举之自除,二尉负其辜,率相准如此法”。元帝令朝臣会议,咸以京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省称内史、大内史。春官府内史司长官,员二人,掌皇帝诏书的撰写与宣读,参议刑罚爵赏以及军国大事,下设小内史下大夫、小内史上士、小内史中士、小内史下士以佐其职,领
官名。即国子司业,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国子司业。
官名。三国、两晋、南朝陈及十六国前凉军中及州、郡皆设,统兵,属官有部曲将、副散部曲将等。三国魏及晋初,须留家属作为质任,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始除部曲督以下质任。魏、晋皆七品。官名,三国魏、吴皆置,
官名。明清太常寺属官。掌祭祀、典礼时赞导事务。朱元璋吴元年(1367)设,隶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隶太常寺。秩正九品。常设九人,嘉靖(1522—1566)中增至三十三人。后革二人。又南京太
即“太子太傅”。见“宫衔”。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增置散职八尉之一,正七品。官名。隋炀帝置,正七品武散官授宣惠尉。见《隋书·百官下》。
官名。九成宫总监长官,亦称“九成宫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