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总兵官

总兵官

官名。① 明之武官。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其上加提督、提调、巡视、备倭等衔,皆随事立名。初期多以公、侯、伯、都督充之,故各有本品。有挂印称将军者,如湖广曰平蛮将军; 有总督漕运者。初时只是差遣之称,事毕交印回本任。后来渐成常驻之官,分驻九边及各直省等处,有二十二人。崇祯时授派分杂,事权不一。②清朝绿营军之高级将领,仅次于提督,正二品。所辖为绿营最高组织“”。分设于内地各省,每省二至七人不等。水师中亦设。管辖本标及所属各协、营,镇守本镇所属地方,受本省总督与提督双重节制。因所辖之部队称镇,故俗称“总镇”。各镇多以所驻之地取名。所属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各官。③清入关前之八旗世职。后金天命五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太祖努尔哈赤改设八旗官置,分为三等。太宗天聪八年(1634)改为昂邦章京,亦分三等。顺治四年(1647)改为精奇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再改为子爵。

猜你喜欢

  • 散臣监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群头

    官名。明朝太仆寺所辖各群群官。洪武四年(1371)曾于群牧监下置,后改置太仆寺,乃置,未入流。二十二年,改置为群长。

  • 辟差

    官制用语。又称差辟、辟置、奏辟、奏举。宋朝授予官员差遣的方式之一。各路转运司、安抚司、知州等,依法许自行选择官员,具名奏辟。往往侵夺吏部窠阙,使冗官现象更加严重。宋代授予官员差遣的一种方式。亦称差辟、

  • 剌马儿刚等处招讨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掌剌马儿刚(今四川甘孜南)军民政务,又称剌马刚招讨司。置达鲁花赤、招讨使、经历各一员。

  • 御史台率

    官名,即御史中丞,详“御史中丞”条。

  • 怀方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职方中大夫怀方中士佐官,正一命。

  • 卫尉

    官名。①战国秦始置,西汉沿置,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景帝曾改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故。掌皇帝所居未央宫禁卫,主管宫门屯驻卫士,专司昼夜巡警和检查出入者之门籍。亦称未央卫尉。有丞一员。属官有公

  • 司玄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北周沿置,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正一命。佐司玄中士掌国内道士、道观事务。武帝

  • 武昌右部督

    官名。三国吴置。吴大帝孙权赤乌八年(245),分武昌为左、右两部,各设督一人,统兵马,职权颇重。右部掌管自武昌上至蒲圻的军务,以吕岱任此职,迁上大将军。官名,三国吴置,掌武昌至蒲圻的军事防务。《三国志

  • 军候

    官名。省称候,位次校尉。据《后汉书·百官志》,大将军营五部,部置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秩比六百石。官名。1、汉置,掌侦察敌情或维持军纪。《汉书·李陵传》:“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