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

官名。秦置,专掌论议。西汉初废,武帝时置谏大夫。东汉光武帝复置谏议大夫,秩六百石,掌侍从顾问、参谋讽议,名义上隶光禄勋。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唯梁、陈置。北魏置七十人,隶集书省,掌谏诤议论,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四品下,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下。北齐沿置,员七人,从四品。隋初于门下省置七人,从四品,炀帝大业三年(607) 废。唐初置四人,正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名。德宗贞元四年(788) 分左、右,各置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宪宗元和元年(806) 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武宗会昌二年(842) ,复分置左、右。宋初为五品寄禄官,多别领其他职任而不专言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为从四品,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复专掌讽谕规谏,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失当,皆得谏正。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兼领登闻检、鼓院。辽朝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金朝为正四品。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进入北京后,改六科给事中置,职掌如故。


官名。秦、西汉皆置谏大夫,掌论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改名谏议大夫,六百石。见《后汉书·百官二·谏议大夫》。隋设谏议大夫七人,掌侍从规谏,属门下省。见《隋书·百官下》。唐代设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中书省》。宋沿唐制,并为谏院长官。辽、金皆沿宋制。见《辽史·百官志三》、《金史·百官二·谏院》。

猜你喜欢

  • 师保

    “师”、“保”合称。负责辅导和协助君王和太子。传说虞、夏始置,商、周沿置。《礼记·文王世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 虞、夏、商、周有师

  • 青州兵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利用当时黄巾军给养困难,设计诱降,于是曹操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从中选拔精锐,编成青州军,成为他的主要军事力量。

  • 翊卫中郎

    官名。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置,员二十人,选卿监、正任刺史、遥郡团练使以上官之子孙充任,掌殿陛护卫之事,属翊卫府。五年废。武职侍从官名。宋置,见“三卫官”。

  • 车骑将军

    官名。西汉初置为军事统帅,作战时领车骑士,故名。事讫即罢。武帝后常设,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在卫将军上,常典京城、皇宫禁卫军队,出征时常总领诸将军。文官辅政者亦或加此衔,领尚书政务,成为中朝重要

  • 白笔

    标志官员身分的用具。官员上朝皆执笏,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魏晋南北朝时,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白笔,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者乃簪。尚书令、仆射、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称

  • 北面皇族帐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辽皇族有四帐皇族、二院皇族之分。四帐皇族为皇帝近亲,设有专门机构管理,统称皇族帐官,有大内惕隐司、大横帐常衮司、孟父帐常衮司、仲父帐常衮司、季父帐常衮司、四帐都详稳司、舍利司、亲王国、

  • 从义案

    官署名。南宋置,属吏部考功司,掌从义郎考课、磨勘、关升之事。

  • 贺表

    文书名。历代皇帝遇有庆典,或朝廷遇有武功等喜庆之事,臣下均上书颂表,是为贺表。《南史·垣崇祖传》:“高帝即位,方镇皆有贺表。”历代所上贺表情形各有不同,如宋朝之制,诸路有大庆瑞,宰相及文武群臣则上表称

  • 司柞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司柞中士佐官,正一命。

  • 大都军器人匠都总管府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由甲匠总管府改立。后隶于武备寺,降为甲匠提举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