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邑宰

邑宰

官名。①春秋时期卿大夫家邑之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②春秋时县令通称。《通典》卷三三《州郡下·县令》:“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其职一也。”晋谓之大夫,鲁、卫谓之宰,楚谓之公、尹。③清朝知县别称。


县令。东周列国时县邑的长官称宰。《通典·职官十五·县令》:“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其职一也。”注:“晋谓大夫,鲁、卫谓之宰,楚谓之公尹。”晋代潘安仁(岳)《河阳县作》诗之一:“谁谓邑宰轻,令名患不劭。”

猜你喜欢

  • 殿中都令史

    官名。两晋以来尚书省置都令史八人,协助尚书左、右丞管理都省事务,监督诸曹尚书,参与政要。权任虽重,用人常轻。南朝梁始重其选,置殿中、吏部、金部、左民、中兵五都令史,武帝天监九年(510)诏令选用有才干

  • 庙长

    官名。南朝梁诸王国置。北齐除皇子王国外,其余王国及公侯国皆置。隋因之,每王国置一人。

  • 敷文阁学士、直学士

    官名。见“敷文阁”。

  • 户部总科郎中

    官名。明洪武六年 (1373) 置,二人。十三年罢。

  • 北京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明初户部所属北京清吏司及刑部所属北京清吏司均置,各一人,从五品,协郎中掌本司事。永乐十八年(1420)随清吏司并罢。

  • 学务大臣

    官名。清末管理全国教育行政之最高长官。初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职掌为统辖全国学务,凡整饬各省学堂,编订规制,考察学务,审定专门普通教科书,任用教员,选录毕业生,综核各学堂经费等一切有关教育之事,

  • 南面大蕃府官

    辽官类名。辽以黄龙府(治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与兴中府(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县) 为大蕃府,是辽的北方重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辽大蕃府之一而言的。两府的官员称为

  • 神乐观

    官署名。清朝太常寺所属机构。顺治元年(1644)置,设汉提点一人,左、右知观各一人,协律郎五人,司乐二十六人。掌管郊庙祠祭奏乐事务。乾隆七年(1742)兼隶乐部,其官吏任免仍归太常寺。八年(1743)

  • 武备院

    官署名。①清朝内务府所辖三院之一。与上驷院、奉宸苑合称“内三院。顺治十八年(1661),改兵仗局设。掌陈设御用兵仗、修造器械及本院官员奖惩、俸饷诸事。置兼管事务大臣,无定员。另设卿二人,郎中一人,主事

  • 随军

    官名。唐置,为节度、观察使的属官,分司出入,备差遣,无具体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