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水监

都水监

①官署名。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由都水台改名,长官为监。炀帝时长官先后称使者、监、令,次官先后称少监、少令,领舟楫、河渠署及诸津尉,为国家水利工程、水路运输管理机关,政令仰承工部水部司。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改名都水台,旋降为署,隶将作监。太宗贞观(627—649)中复名监,置使者为长官。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津监,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水衡监,长官称都尉,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置都水使者二员,分总其事。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方自将作监独立,以使者、丞为长贰,领署与隋朝同。北宋初不置,其职司归三司河渠案,仁宗嘉祐三年(1058)复置,设判监事一员,以员外郎以上充任,同判监事一员,以朝官以上充任,丞二员、主簿一员,并以京朝官充任,丞轮流出外治理水利工程,又在澶州设外监。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职掌与隋、唐略同,设使者一员、丞二员为长贰,又有南、北外都水丞各一员,都提举官八员,监埽官一百三十五员,分治各地川泽渠堰、水利工程,有重大急务则由使者行视处理。别置南、北外都水司,各设丞统领,又或置外都水使者。领提举汴河堤岸司、街道司。南宋初沿置,高宗绍兴十年(1140)省并于工部。辽朝为南面官署,有监、少监、丞等官。金朝仍掌川泽、津梁、舟楫、河渠之事,宣宗兴定五年(1221)以后,兼掌漕运,设监、少监为长贰,又有丞、掾、勾当官等属官。领街道司、诸都巡河官、诸埽物料场官。又于卫州置分治外监,专规指黄河、沁河,设少监、丞、掾等官。元初有漕运河渠司,世祖至元二年(1265)改置都水监,设监(太监)、少监为长贰,有丞、经历、知事等属官,后兼领河道提举司。至元七年隶大司农司,十三年并入工部,二十八年复置,直隶中书省。后为修浚会通河和建闸,增设官员,佩分监印,兼提点黄河事。武宗至大三年(1310),以黄河连年为害,分监官专治河患,置汴梁分监。仁宗延祐元年(1314),复隶大司农司,七年复改隶中书省。其后又设河南山东都水监、行都水监,分治各地河患。明朝不置,以其职归工部都水清吏司。②都水监长官。隋文帝仁寿元年(601) 由都水使者改名,从五品。炀帝复改使者。辽、金、元复置,金正四品,元从三品。参见① 。


官署名,也是官名。都水监官署的长官也称都水监。隋朝设此官及此官署,掌管河渠、舟楫、津桥、堤埝等事。唐朝有时称都水监,有时称都水使者;宋朝也是如此。元朝称都水监,掌管河渠水利、堤防桥梁等事。以后不再设此官及此官署。见《隋书·百官下》、《旧唐书·职官三·都水监》、《宋史·职官五·都水监》《元史·百官六》和“都水”条。

猜你喜欢

  • 二十八将

    东汉开国时的二十八位有功将军。《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论》:“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名次为邓禹、吴汉、贾復、耿弇

  • 祠部司马

    官名。曲氏高昌国祠部次官,协助祠部长史处理本部事务。如被派遣至诸城相监检校,则称城令。

  • 同判太常寺事

    官名。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置,员二人,以待制以上充任,为太常寺次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另设太常少卿领其职。

  • 县户曹

    县分职诸曹之一。汉始置,职主户口、名籍、婚庆、祠祀等事。设掾与史,并见《隶释》二《西岳华山亭碑》。《隶释》一六《中部碑》又有左右户曹史。晋代县户曹置掾、史、干,见《晋书·职官志》。南朝宋齐梁陈无考。但

  • 干办

    宋朝干办公事省称。参见“干办公事”。官名。宋朝制度,凡大都督府、制置使、宣谕使,都设干办官,或干办公事,以备差遣,无定员。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

  • 卫将军

    官名。西汉初为将军名号之一,统兵征战,事讫即罢。文帝即位,拜宋昌为之,总领南、北军,始成为重要武职,其后屡典京城、皇宫禁卫军队。东汉位次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秩万石,位亚三公。开府置官属。魏晋南

  • 侍仪奉御

    官名。元置,左右各一人,兼同修起居注衔,与给事中同掌纪录奏闻之事。参见“起居注给事中”。

  • 差委侍卫章京

    官名。简称差委。清朝神机营总理营务处之职官。额设七十四人,位学习翼长之后。掌管马步全队操练事务。

  • 典学校尉

    官名。三国蜀置。《三国志·来敏传》:“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其职掌与典学从事相类。官名,三国蜀置,掌管州内学校。《三国志·蜀书·来敏传》:“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

  • 典铁库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见“朝上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