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职等级。北魏官员等级分正、从九品,品内又分等则谓之阶,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令,每品分上、中、下三阶; 二十三年令,从三品以上不分阶,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两阶,依考格迁转,五等爵及从五品以上者可以阶当刑两岁,亦可转让。北齐官品,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两阶。隋朝沿其制。唐朝流内九品分三十阶,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资荫,有以秀孝,有以劳考,有免除而复叙者,皆依法申报。北宋文臣有散官二十九阶、寄禄官阶和选人官阶,武臣有散官三十一阶、寄禄官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并罢文、武散阶,以旧文散官阶为新寄禄官阶,定为二十四阶,后增为三十七阶; 徽宗崇宁二年(1103)以承直郎至将仕郎换选人七阶,政和二年(1112)武阶易以新名,为五十二阶; 又定内侍官十二阶、医官十四阶。金朝文散官九品四十二阶; 武散官正三品以下阶与文资同,为三十四阶; 司天翰林官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太医官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 内侍自从四品以下,十五阶; 教坊亦如之。元朝文散官八品四十二阶,九品无散官; 武散官正二品至从八品三十四阶; 内侍散官正二品至从八品十四阶; 司天散官从三品至从八品十四阶; 太医散官从三品至从八品十五阶; 教坊司散官亦如之。明朝文散阶四十有二,正一品至从九品;武散阶三十,正一品至从六品。清朝有封赠正一品至从九品十八阶。


封建王朝官吏的等级次序。《汉书·匡衡传》:“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新唐书·百官志一》:“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覈而升降之。”

猜你喜欢

  • 团甲

    唐铨选之制,在吏兵二部唱名注官完毕,须将所拟之官以类相从,编为甲历,称为“团甲”,送呈尚书都省审覆。《册府元龟·铨选部·谬滥》记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闰三月,尚书左丞韦弘景曾以“吏部注拟不公,选〔人

  • 左骁卫大将军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左备身府为左骁卫,置为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正三品,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左武威大将军,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名左骁卫大将军。德

  • 直秘阁

    官名。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置,以直史馆兼任,掌秘阁藏书事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三馆并入秘书省,改为贴职。官名。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置,以朝官充任,掌管秘阁事务。元丰改制

  • 小司空

    即“小司空上大夫”的省称。官名。周置,掌工程制造,为大司空的副职,属周礼冬官。隋以后称工部侍郎为小司空,也称少司空。

  • 盐务稽核所

    官署名。民国二年置,属盐务署。根据善后借款条约,置中国总办一员、外国人会办一员,掌发给放盐准单及汇编盐税报告表册等事。并在各井盐地设立分所,置中国经理、外国洋协理各一人,共同担负征收存储盐务收入的责任

  • 敕书

    文书名。也称“敕谕”,属“敕”之一种。是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唐朝有论事敕书。宋朝皇帝赐少卿监、中散大夫、防御史等以下官员,均用敕书。明朝皇帝对臣工有所训示时所用敕书称敕谕。清朝使用范围较广,主要用

  • 文书名。下行文。始用于汉朝。凡官长告诫僚属,尊长告谕子孙均称敕。南北朝以后,则成为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唐、宋之时,君主指示及诫励臣工或晓谕军民时,有敕旨、敕牒、敕书之类。明朝之敕由殿阁大学士起草进

  • 右都护

    官名。三国吴置。孙权黄龙元年(229),拜陆逊上大将军兼此,权位极重。是年孙权东巡建业,使陆逊辅太子,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蜀亦置,地位稍低。官名,三国吴置,掌都护京师,参与军国大事。黄龙元年

  • 承嗣大夫

    爵名。又称“嗣大夫”,“守嗣大夫”。春秋时期继承父辈爵位的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承嗣大夫,强易其贿。”

  • 承御上士

    即“小承御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