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

官名。秦、西汉为郎官加 “给事黄门”省称。亦称“黄门郎”,无员数。为中朝官员,给事于宫门之内,侍从皇帝、顾问应对,出则陪乘。与皇帝关系密切,多以重臣、外戚子弟、公主婿为之。东汉与给事黄门合为一官,遂成为“给事黄门侍郎”省称。魏晋至隋初因之,为侍中省或门下省次官,位颇重要。参见“给事黄门侍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去“给事”置为门下省次官,设二员,正四品上。唐朝沿置。玄宗以后侍中渐成空衔,门下省事务实由其主持,任职者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出任宰相。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东台侍郎,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名鸾台侍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门下侍郎,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旧。代宗大历二年(767)又改为门下侍郎,并升秩正三品。参见“门下省”、“门下侍郎”。


1、官名。秦和西汉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到东汉才始设专官。《后汉书·百官三·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六百石。”注:“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汉旧仪》曰:“黄门郎属黄门令。”

2、南北朝以后,因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职位日渐重要。到唐朝,为正三品,与侍中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大祭礼则从,舆则奉中。

3、唐高宗龙朔二年改黄门侍郎曰东台侍郎,武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玄宗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肃宗乾元元年复称黄门侍郎。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

猜你喜欢

  • 管记

    官名。南朝梁、陈,北齐置。掌文书。多置于东宫、相府、王府等。常以文学之士担任,亦有以中书侍郎兼掌者。一说即记室参军之职。

  • 合堂帅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员二人,七品。

  • 都督督军

    官名,三国蜀置,将军征伐时,掌督后方军务。《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八年,(李严)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 邸阁督

    官名。东汉末设,仅置于有邸阁之郡县,主管邸阁即军屯之处资粮。三国、晋朝沿置。官名,东汉末年置,只在有邸阁的郡县置,掌邸阁(即军屯处)资粮。其后,三国、晋皆置。

  • 寺人监

    官名。三国魏及晋皆置,位七品。专任宦者。

  • 士曹行参军

    官名。士曹长官。北魏置。初设若干员,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 并为一员,依所隶府的地位高低,自七品上至九品。东魏、北齐均置。北齐七品上至八品上。隋初亦置,王府诸州置者自七品上至从八品,上柱国、嗣王、

  • 山西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山西司。① 明清户部诸司之一。掌理山西省钱粮收支数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山西部置。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分置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等四科治事。兼掌在京镇南等五卫及宣府、山西

  • 子城使

    胥吏名。宋初沿五代旧制,诸州军胥徒府史有子城使、教练使、都教练使、左右押衙、左右都押衙、中军使、兵马使、都知兵马使。徽宗政和三年(1113)罢。

  • 宦者丞

    官名。秦置,属少府,为宦者令副贰。入汉因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增至员七人。东汉省。官名,西汉置,为宦者令之副,佐令掌宦者。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参看“宦者令”条。

  • 少府司马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为州牧府属官,主军务。地位在太府司马之下。参见“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