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耆
见“焉耆”。
见“焉耆”。
战国时西周君。名朝(一作宰)。西周威公太子。周显王二年(前367)威公死,弟公子根与之争位,并得韩、赵之助,据巩(今河南巩义西南)独立,号东周惠公。他则居王城(今河南洛阳)称西周惠公。从此周又分成西周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今福建建阳水吉镇。产品以黑釉碗盏为主。胎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毫,称兔毫盏,有黄、白两色;有的呈油滴状,称鹧鸪斑。还有少量窑变花釉,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
1606—1683明末清初江苏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明诸生。入清后隐居著述。与李颙、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海内四大布衣”。初长于诗词,曾笺注杜甫、李商隐诗,后转而致力于诸经注疏。著有《愚庵诗文集》、《
唐都督府之一。武德元年(618)于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置总管府,三年罢,四年复,七年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八年(634)督并、汾、箕(先天元年〔712〕改为仪州)、岚四州。长寿元年(692)改为
?—1256蒙古拔都长子。元定宗贵由死后,奉父命率军拥宪宗蒙哥即位。后镇守钦察汗国西境,兼统斡罗思诸国。宪宗五年(1255),赴和林朝见,适拔都死,宪宗命回国嗣位,死于归途。
一名钲铖。古代敲击乐器。用青铜铸成,为行军时所用。形体似钟,狭长,柄细长可用手执。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徐、楚、吴等国。西汉时仍有使用。与此相似的乐器有名“句鑃”者,见于春秋晚期吴
官名。明代武职之一。为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一般指副总兵。间或指参将,如协守松潘东路左参将、协守松潘南路右参将,俱听分守松潘副总兵节制。
即今江苏扬州市东北湾头。踞运河分流处,为扬州东面门户。《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四年(1134),毁湾头港口牐,以遏金兵,使不得积水通舟。
在今陕西彬县南。《资治通鉴》:唐武德七年(624)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帅万余骑“陈于五陇坂”,秦王李世民诣阵晓以利害,突厥与盟而退,即此。
书名。金王鹗撰。四卷。鹗于金末任左右司员外郎,是书为蔡州(今河南汝州)被围时所作。始天兴二年(1233)六月,迄三年正月,逐日编载,有纲有目,共一百零七条,皆亲历目睹,记述详确。元修《金史·哀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