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
①在今浙江东部。源出四明山,经余姚市至宁波市同鄞江汇合后称甬江。余姚市以下即浙东运河东段。②浙江余姚市的别称,即因境内姚江而得名。明哲学家王守仁为余姚县人,故世称其学为姚江学派。
①在今浙江东部。源出四明山,经余姚市至宁波市同鄞江汇合后称甬江。余姚市以下即浙东运河东段。②浙江余姚市的别称,即因境内姚江而得名。明哲学家王守仁为余姚县人,故世称其学为姚江学派。
925—991北宋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东)人,字仲询。从后周世宗征高平,以功迁西上閤门副使。入宋,以行营都监从太祖平李重进。荆湖平,为潭州防御使。开 宝 三 年(970),为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连克富
又名《采硫日记》。书名。清郁永河撰。永河,字沧浪,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受命赴台采炼硫磺,随时记录所历诸番社状况及在北投、内北社等产磺地区以布易番族硫土与煮炼经过。完工后,
佛寺名。位于大都白塔前(旧址在今北京阜城门内大街)。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二十五年建成,仁宗时续建。置万安规运提点所(改总管府,升寿福院)以领之,后改寿福总管府,下辖万安营缮司。寺内置世祖
古代青藏高原部落名。本西羌族。其分布地区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约在西藏北部至青海西南部之间,相当于藏北索曲河流域东部至索县、巴青以北一带。属民约三万户,农牧业均较发达,唐初为吐蕃兼并,划其地为苏毗如
明代依律入官之田。原属民间田地,因争讼而难断来历,乃以其争讼部分归之于官。苏、松、嘉、湖等府多有之。
官署名。清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1661)改为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1677)改称都虞司。设郎中二人及员外郎等员,掌管府属武职铨选,官兵俸饷抚恤,府属各司处书吏考选及吉林、松花江
水名。即今陕西合阳县西金水沟。《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说文》引“洽”作“郃”。后又称瀵水。
明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字中五。万历进士,累官礼部侍郎。以同乡结魏忠贤,天启五年(1625)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不久任首辅,晋建极殿大学士。崇祯初定“逆案”,削职闲住。后病死。
?—1658明末清初陕西延安人,字葵宇。原为明末农民起义军早期十三家之一,号混十万,转战于洛阳、汝州一带。崇祯十一年(1638)战败降左良玉,历官副总兵。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良玉死,遂自屯江
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子长。治《尚书》,好《洪范》灾异。成帝时为丞相属吏。哀帝即位,因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荐待诏黄门,上书以灾异说时政,建言“稍抑外亲,选练左右”。历任黄门侍郎,骑都尉,使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