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藏语,汉译吉祥漩寺。俗称拉卜楞寺,意为活佛府邸。甘肃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格鲁派僧人嘉木样协巴多吉(1648—1721)以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察罕丹津为施主,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兴建,为黄教六大宗寺之一。共有六扎仓:闻思洲、上密、下密、喜金刚、医学、时轮。最盛时僧人有四千余人。清乾隆帝曾给闻思洲扎仓敕赐“慧觉寺”匾额。寺内收藏珍贵文物万余件,藏文经书典籍六万部,藏书数量居全国藏传佛教寺院之首。历世嘉木样活佛以此寺为母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汉译吉祥漩寺。俗称拉卜楞寺,意为活佛府邸。甘肃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格鲁派僧人嘉木样协巴多吉(1648—1721)以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察罕丹津为施主,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兴建,为黄教六大宗寺之一。共有六扎仓:闻思洲、上密、下密、喜金刚、医学、时轮。最盛时僧人有四千余人。清乾隆帝曾给闻思洲扎仓敕赐“慧觉寺”匾额。寺内收藏珍贵文物万余件,藏文经书典籍六万部,藏书数量居全国藏传佛教寺院之首。历世嘉木样活佛以此寺为母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见“土僚”。
战国时人。生平不详。《韩非子·难言》:“田明辜射”,称他乃世之贤良有道之士,无辜而被杀。
又名叶什勒池。即今塔吉克斯坦之库里湖。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击溃大、小和卓叛军于此。立有高宗御制纪功碑。光绪十八年(1892),为沙俄占领,中国政府未予承认。
秦置。治今河南陕县西南。北魏改名北陕县,北周复为陕县。汉、晋属弘农郡,北周为陕州及崤郡治,隋属河南郡,唐为弘农郡治,宋、元为陕州治。明洪武初废入陕州。1913年复改陕州为陕县。1960年撤销。1962
书名。原名《汗等宝贝史纲》。明末蒙古萨囊彻辰著。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乾隆四十二年(1777)译为满文,复由满文译成汉文。原书不分卷,后人或分为三部,或分为十章,汉译本为八卷。作者自称据《古昔蒙
在今江苏仪征市西。相传为伍子胥入吴渡江处,因名。《宋史·高宗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进犯真州,步军司统制邵宏渊逆战于胥浦桥,兵败”,即此。
即今河南淇河。原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卫辉市东北淇门镇入河。《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此。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入河口作堰,遏使东北流,注入白沟(今卫河前身),以通漕运。此后
官名。《墨子》守城诸篇言及城中有八部,每部有一吏,称部吏。《墨子·号令》:“其正及父老有守此巷中部吏,皆得救之。”孙诒让閒诂:“部吏,即城中八部,部一吏,官尊于里正。”
856—924唐五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字正臣。本姓宋,名文通。乾符中,为博野军队长,击败尚让,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时,朱玫反,因护卫僖宗有功,擢武定军节度使,赐姓名李茂贞。后杀李昌符,代领凤翔
宋乡役名。掌管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淳化五年(994)规定差乡村第二等户轮充。熙宁三年(1070)行免役法,户长改为雇役。实行保甲法后,由催税甲头或保长取代户长。南宋时,福建路仍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