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书院
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四书院。东林主持者为顾宪成、高攀龙,江右主持者为邹元标、刘一燝,关中主持者为孙慎行、冯从吾,徽州主持者为余懋衡、郑三俊、毕茂良。天启五年(1626)八月,阉党张讷上疏参劾,奉诏俱行拆毁,变价助工。时顾、高、邹已先卒,孙慎行、冯从吾、余懋衡俱削职为民,郑三俊、毕茂良令闲住。四书院因得知名于世。
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四书院。东林主持者为顾宪成、高攀龙,江右主持者为邹元标、刘一燝,关中主持者为孙慎行、冯从吾,徽州主持者为余懋衡、郑三俊、毕茂良。天启五年(1626)八月,阉党张讷上疏参劾,奉诏俱行拆毁,变价助工。时顾、高、邹已先卒,孙慎行、冯从吾、余懋衡俱削职为民,郑三俊、毕茂良令闲住。四书院因得知名于世。
1861—1933广西西林人,字云阶。岑毓英子。举人出身。清光绪二 十 四 年(1898)先后任广东、甘肃布政使。八国联军之役以护驾西逃有功,擢陕西巡抚,旋调山西巡抚。后历任四川、两广总督。三十三年调
约1180—1251金末元初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家饶有财。捐千金从名医张元素学,尽得其法。名出元素上,为医家大宗。以治疗伤寒及眼病见长。创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说,人称温补派。著有
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孙,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长子。明洪武元年(1368)随顺帝逃赴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三年,为明军俘获,封崇礼侯。七年,被遣北归,不知所终。或曰爱猷识理达腊死后嗣位,
?—1871又名马哈(尕)三。清甘肃巴燕戎(今青海化隆)昂思多人。撒拉族。原为阿訇。同治元年(1862),西宁民团与当地回民冲突,他率众起义,控制西宁地区,成为西北回民起义的重要基地之一。后病死。
即“於都斤山”。
442—491南朝齐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彦绪。宋泰始初为上庸太守,诸州反叛,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明帝嘉之,屡迁至江夏内史,行郢州事,镇郢城(今湖北武汉)。升明元年(477)荆州刺史沈攸
书名。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戴璟纂修本、嘉靖四十年黄佐纂修本、万历三十年(1602)郭棐纂修本、清康熙十四年(1675)金光祖纂修本、道光二年(1822)阮元纂修本等,其中以清郝玉麟等监修本较常见
商代方国(见殷墟甲骨文)。武丁时期卜辞有“□辰卜,㝑贞:方井方”(《殷契卜辞》第六百二十四片);“癸卯卜,㝑贞:井方于唐宗”
管形火器。有七个铳管集成一束,居中一大铳,周围有六铳,各长一尺三寸。各铳底总合一处,外以厚铁皮包裹,铁箍三道,底钻一线眼。后安木柄,长五尺,下有二轮,径一尺五寸。轴中有铁橛,将木柄安于上,以一人推挽。
粗布名。以葛、麻为原料制成。緵也称升,七緵布亦名七升布。汉代以八十缕为一緵。七緵即幅宽二尺二寸,有五百六十缕(根)经线。这种粗布多为贫民或囚犯所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