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罢毗陵典农校尉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丹阳、丹徒、武进、江阴等市、县地。后移治毗陵县(今常州市)。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郡。隋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罢毗陵典农校尉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丹阳、丹徒、武进、江阴等市、县地。后移治毗陵县(今常州市)。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郡。隋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书名。明贺钦撰。一卷。钦字克恭,浙江定海(今舟山)人。成化进士,官至陕西参议。曾读书医巫闾山,自号医闾山人。是书散记成化、弘治间事,于辽东边防,记述尤多。
官名。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为诸将军名号中最低的一班。大通三年(529)定制后,地位未变。奉班都知 官名。明初侍仪司属官,正九品。掌朝廷部分礼仪。后革。
一作大巢氏。相传为上古帝王。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众,人民穴居野处,多受禽兽虫蛇之害,他发明巢居,教人构木为巢,得以避害,因被推为王,号“有巢氏”。见《韩非子·五蠹》。
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又称秋试。宋制,各路转运司和府、州以及国子监、太学等,每三年一次在八月十五日开设科场举行解试,考试应举士人或学生。因考试时间定在秋季,故名。
1736—1787清福建漳浦苌溪(今赤岭)人,字简侯,一字卜臣。畲族。提督蓝廷珍孙。初由世职随标学习。后发广东任参将,累迁至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二年(1787),受命署理福建陆路提督。旋授参赞,率部渡台
1717—1795清浙江余姚人,初名嗣宗,字绍弓,号矶渔,一号檠斋,晚号弓父,学者称抱经先生。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湖南学政等官。后弃官南归,潜心经学。历主江浙各书院讲席,倡导经术,课徒终
唐乾宁二年(895)分慕化县置。治今广西永福县西北。明洪武初移治今永福县西北旧县,洪武十四年(1381)改为古田县。历属桂州、静江府、静江路、桂林府。
唐戏曲脚色。与另一脚色“参军”共作滑稽诙谐表演。一般认为,宋元戏剧的副末由苍鹘演化而来,副净由参军演化而来。参见“参军戏”。
618—674唐时南诏建立者。公元649—674年在位。亦名龙独罗,姓蒙氏。乌蛮族。为蒙舍诏首领。初避邻部侵掠,自哀牢(今云南保山)迁至巍山(今属云南)。建国号大蒙,自称奇嘉王。永徽四年(653),遣
官署名。北齐置,为管理宫中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掌皇宫警卫、管理皇宫诸门,并掌皇帝饮食、药物等事务。以中侍中为长官,下设中常侍、中给事中等,皆由宦官充任。领中尚药典御、中谒者仆射及中尚食局、内谒者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