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东道
简称江东道。唐十五道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置。治苏州(治今江苏苏州市)。辖润、常、苏、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温、汀、明、衢、泉、漳等州。相当今浙江、福建两省及江苏长江以南(除溧阳、溧水、高淳三市县外)、安徽黄山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废。
简称江东道。唐十五道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置。治苏州(治今江苏苏州市)。辖润、常、苏、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温、汀、明、衢、泉、漳等州。相当今浙江、福建两省及江苏长江以南(除溧阳、溧水、高淳三市县外)、安徽黄山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废。
即“郑虔”。
土司名。明宣德十年(1435)置,属四川。正统十年(1445),董卜韩胡诬别思寨安抚使饶蛒不轨,出兵欲并其地。明廷责其专擅,令饶蛒族人为安抚,仍统其地。
清嘉庆三年(1798)改平越府为直隶州,省原府治平越县,治今福泉市。辖境相当于今贵州福泉、瓮安、余庆、湄潭等市、县。属贵州省。1913年又改设平越县。1953年改名福泉。
官名。清代乐部和声署之属官。乾隆七年(1742)设,三十人。其中本署八人,礼部笔帖式兼充二人,内务府赞礼郎兼充六人,笔帖式及司员兼充十二人,鸿胪寺鸣赞官兼充二人。分掌殿廷朝会乐律及舞仪之事。
辽、金、元北方河名。《圣武亲征录》载,成吉思汗遣长子术赤征乞儿乞思(即吉利吉思)部,追乞儿乞思至亦马儿河而还。知此河应在乞儿乞思所居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之西,马合木·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附图此河
?—603隋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贵公。性刚严,有武艺。初仕北周,为内侍上士。入隋,为晋州刺史、青州总管。对下严酷,吏民畏之,境内肃然。从攻陈,以功检校扬州总管,后为幽州总管。曾迫范阳士族卢氏为吏
见“受卷”。
蒙古语,意为牧羊羔者。蒙、元时专事放牧羊羔及掌管此项放牧事宜者称忽里哈赤。
即“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
官署名。西魏、北周春官府原设司乐,北周保定四年(564)改为乐部。掌演乐事,以乐部中大夫主其事。后代多废不置,其演乐事分属太常寺太乐署等机构。清乾隆七年(1742)置。乃特设之机构。掌管大祭祀、大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