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漕运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参见“支运”、“兑运”、“长运”。

猜你喜欢

  • 慈利县

    隋开皇中改零阳县为零陵县,十八年(598)改置。治今湖南慈利县西。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移治今县北。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移治永泰街,即今治。隆庆中又移治澧水北澧阳山官塔坪。万历三年(

  • 白土行

    清江西景德镇贩运销售白土(制瓷原料)之商帮。瓷土抵镇,必经该行之手转售于需用之各窑户,也有自行囤积,而随时贩卖者。

  • 褒斜道

    一名斜谷道。秦、汉以来往来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因取褒水、斜水(今石头河)两河谷而得名。两水同源出秦岭:褒水上源出秦岭正脊,南流入汉,谷口在旧褒城县北十里;斜水源出太白山支脉鳌山,北流入渭,谷口在今

  • 神部令

    官名。北魏置,《魏书·辛绍先传》:“(绍先)自中书博士,转神部令。”一说即祠部令之别称。

  • 朝日坛

    古代帝王祭日之所。明嘉靖时曾建坛于京师(北京)朝阳门外,春分祭祀。以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祭,余年遣大臣摄祭。清沿明制,于顺治八年(1651)亦建坛于东郊。

  • 家宗人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掌卿大夫采邑祭祀仪礼。

  • 甄邵

    东汉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灵帝时攀附外戚梁冀,为邺令。后卖友求官,迁郡守。令下时其母适亡,遂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行至洛阳,被河南尹李燮笞辱,书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卖母。”遂废锢终身

  • 仙人关之战

    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之一。绍兴三年(1133)冬,金完颜宗弼(兀朮)占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南)。四年,与完颜杲(撒离喝)以重兵南向四川。宋将吴玠于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右筑垒扼守杀金坪。二月,双方于杀金

  • 青泥岭

    在今甘肃徽县南。为关中、陇西入蜀交通要道。以岭高多雨,道路泥泞得名。唐李白《蜀道难》诗:“青泥何盘之,百步九折萦岩峦。”五代蜀在此置关戍守。宋乾德二年(964),取青泥关路灭蜀,即此。

  • 殿撰

    宋代有集贤、集英、右文等殿修撰官,简称殿撰。明清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沿称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