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目人
简称色目。元代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色目”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刺鲁、吐蕃等等。元色目人政治待遇高于汉人、南人,低于蒙古人,科举考试和入仕享有优遇,身犯重刑者由大宗正府处置。
简称色目。元代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色目”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刺鲁、吐蕃等等。元色目人政治待遇高于汉人、南人,低于蒙古人,科举考试和入仕享有优遇,身犯重刑者由大宗正府处置。
?—1555明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犯境,被逼为向导,引敌入四面临水之化人坛,事先嘱乡人撤桥以断归路。倭被歼,己亦遇害。
官名。唐永昌元年(689)始置,隶尚书都省,一员,从六品上,与左司郎中同为尚书左丞副贰,监管吏、户、礼部诸司政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位在诸司员外郎上。神龙元年(705)省,次年复置。北宋初为寄禄
清州县所属粮房小吏。与管库之库总掌管钱漕事务,常与州县地方官及各差役,如银匠、柜匠等通同舞弊,将纳户已完钱粮作欠交,以多报少,并将全部钱粮包征、包解,从中侵吞。道光二年(1822),尽裁粮总、库总等名
758—836唐怀州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匡谏。骁勇善战,初为徐州牙兵,后为滕、丰、沛、狄镇将二十余年。元和十三年(818),以伐李师道等有功,迁御史中丞,授沂州刺史。长庆初,河朔复乱,授武宁军节度副
1012—1070北宋余杭(今属浙江)人,字介夫。景祐进士。为北京签书判官,召试除集贤校理。历提点陕西刑狱,湖南、湖北、陕西转运使,知桂州。行部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峒首领诣麾下,检择工丁得五万人,
唐贞观八年(634)改南会州置,“以郡界茂湿山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治汶山县(今茂县)。天宝元年(742)改为通化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茂州。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汶川、北川等县和理县部分地
秦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全国后,任丞相,奉命与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议立帝号。又以六国初定,燕、齐、楚等地遥远,奏请分封诸子为王,遭李斯驳斥。秦始皇终依李斯之议,令天下为郡县,分封之议遂罢
官名。亦称左士郎中。西晋置,为尚书省左士曹长官,六品。东晋省。北魏置。或说太和改制后隶都官尚书。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品,仍可通称为郎。北齐改置膳部郎中。
宋乡役名。掌管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淳化五年(994)规定差乡村第二等户轮充。熙宁三年(1070)行免役法,户长改为雇役。实行保甲法后,由催税甲头或保长取代户长。南宋时,福建路仍轮差
即“接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