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田使
官名。唐始置于有屯田之州。如以节度使兼,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节度使罢秩则留营田印以郎官主之。诸军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开元十五年(727),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专莅营田。宋代不常置,掌营田事务。有营田大使、招置营田使、营田副使、制置营田事等名目,以宣抚使、转运使、知府、知州、通判等兼任。南宋初,都督、宣抚使、镇抚使等于本府司另设提举营田公事、措置营田官、同措置营田官,或专设提领江、淮等路营田公事。其官署称营田使司、营田司,亦有专置营田务者。元末朱元璋置都水营田使。
官名。唐始置于有屯田之州。如以节度使兼,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节度使罢秩则留营田印以郎官主之。诸军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开元十五年(727),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专莅营田。宋代不常置,掌营田事务。有营田大使、招置营田使、营田副使、制置营田事等名目,以宣抚使、转运使、知府、知州、通判等兼任。南宋初,都督、宣抚使、镇抚使等于本府司另设提举营田公事、措置营田官、同措置营田官,或专设提领江、淮等路营田公事。其官署称营田使司、营田司,亦有专置营田务者。元末朱元璋置都水营田使。
科举考试用语。宋代举人礼部试(即省试)合格称“过省”。
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镇江关乡。明万历十四年(1586),松潘番民围蒲江关,即此。
1786—1843清江苏吴县人,初名仲瑬,字子兼,一字亮生,晚号荷盘山人。应乡试屡不第。尝为幕僚。早年习古文,年三十后嗜考据学。生平以所著《钱币刍言》自负。自称“竭其三十余年之心力纂辑成书”(《钱币刍
相传西汉人。在河滨结草为庵,因以为号。精通《老子》。汉文帝喜读《老子》书,有数事不解,曾遣使以问。或说为东汉时不知名之隐士。提倡无为养神,认为无事安民,政令不烦,则民各得其所。反对陈之以甲兵,主张无怨
1757—1811清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字鹤龄,又字馥初,号稽亭。嘉庆进士。任工部主事,十数年不补官。中年假归,杜门著书。平生熟于史,尤留意明代政治得失,因以编年体撰《明纪》一书,纂辑至崇祯初而卒。
土司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元峡江洲及陈蒙蛮夷长官司置。及清,改称烂土长官司,长官张姓。治所在今贵州三都县西南烂土,管烂土、拉芒诸寨,居民水族。
战国时杞国国君。公元前449—前445年在位。名春。杞出公子。杞简公四年(前455),楚灭杞。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年号(951—953)。凡三年。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司要司长官。正四命。下设小司要上士以佐其职,领司烜中士、伊耆氏中士等官属。隋开皇元年(581)罢。
战国末至秦代初期竹简。1975—1976年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秦墓11号墓。墓为小型木椁墓,随葬有青铜、漆、陶等器。竹简出于棺内,保存较好。共一千一百五十余枚(另残片八十片),简长23.1—27.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