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二世·根敦嘉措
明后藏达那塞米(今西藏日喀则境内)人。藏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成化二十一年(1485),由扎什伦布寺僧众迎至札寺。弘治七年(1494)入拉萨哲蚌寺。后因噶玛噶举派势盛,避居山南。正德四年(1509)建却科杰寺。七年返扎什伦布寺主持教务。十二年任哲蚌寺座主。嘉靖五年(1526)兼任色拉寺座主。九年在哲蚌寺内创设甘丹颇章;立管理寺属庄园的第巴制度。“达赖喇嘛”称号建立后,被追认为达赖二世。
明后藏达那塞米(今西藏日喀则境内)人。藏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成化二十一年(1485),由扎什伦布寺僧众迎至札寺。弘治七年(1494)入拉萨哲蚌寺。后因噶玛噶举派势盛,避居山南。正德四年(1509)建却科杰寺。七年返扎什伦布寺主持教务。十二年任哲蚌寺座主。嘉靖五年(1526)兼任色拉寺座主。九年在哲蚌寺内创设甘丹颇章;立管理寺属庄园的第巴制度。“达赖喇嘛”称号建立后,被追认为达赖二世。
在今辽宁凌海市南大、小笔架山。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攻松山,追明兵及此。
即“宅税”。
地名。东晋置。因东有雷水而得名。即今安徽望江县。当江防要地,为东晋、南朝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攻卢循、梁承圣元年(552)王僧辩讨侯景,均曾进军于此。南朝宋泰始初晋安王刘子勋举兵江州,遣
见“可敦”。
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置。初为尊官,次令尹,征战时兼任军帅。后地位稍降。多以王族充任。《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战国曾侯乙墓竹简所记楚官名亦见。
历(歷)见“历”。
战国时楚国竹简。1978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天星观1号楚墓。保存较好的整简七十余枚。长64—71厘米,宽0.5—0.8厘米。余均残断。共计约四千五百余字,字迹较清晰。内容有为墓主人邸
①军队建制。春秋时晋国置。晋文公时于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左、中、右三行。后又废三行,改设新军。②官名。春秋晋国武官,为左行军队的主将,卿爵。《左传·僖公十年》:“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左、中、右三
唐军镇幕府中低级幕员名。也称傔从、傔卒,或简称傔,有时也和别奏连称傔奏、奏傔。唐初即设,由军将自署,供其驱使,为军镇中各级军将所普遍拥有。数额按官职、品级,最多者三品以上大使可达二十五人,低者子将仅二
清各级漕务衙门胥吏收受之漕规统称。参见“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