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不厌数
北方旱地农业对中耕所提出的要求。《氾胜之书》:“有草锄之,不厌数多。”多锄是为除草,至《齐民要术》则提出:“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多锄既可除草又可保墒。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故中国农业又有锄耕农业之称。
北方旱地农业对中耕所提出的要求。《氾胜之书》:“有草锄之,不厌数多。”多锄是为除草,至《齐民要术》则提出:“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多锄既可除草又可保墒。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故中国农业又有锄耕农业之称。
清政区。原为明大同边外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宁远厅之科布尔巡司置。其地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及察哈尔右翼中旗。
西周国名。姒姓。传为夏禹之后。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褒城镇东。《国语·晋语》:史苏曰:“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故褒国也。”西汉为
官库名。西晋始置右藏,为皇室库藏,属少府,其主官为令。东晋改称内左库。南朝宋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称左库。齐、梁、陈复称右藏。北齐置右藏署,有令,属太府寺,掌金玉珠宝、铜铁毛角之物及诸方贡献杂物。北周则称
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文化。约当中原商周时代,1951年最早发现于江苏江宁湖熟镇得名。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境内长江沿岸地区,以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分布最密集。遗址多在河流或湖泊沿岸靠近山岗的土墩上。主
书名。明宋濂撰。七十五卷。 出于濂手定,明正德间太原张刊行。今有影印本。明嘉靖间海陵徐氏、高淳韩氏两刻本,较张刻有所增益。清嘉庆间严荣又合并增益,编为《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
西汉昭帝置。治今陕西淳化县东南,属左冯翊。东汉废。
见“柳中”。
元泰安长清(今属山东)人。原为严实部下,攻江淮有功,升百户。宪宗八年(1258),从蒙哥征蜀,率兵攻陷大获山城外堡;攻钓鱼山(今重庆合川东),有战功。中统元年(1260),从世祖北征阿里不哥。后任管军
又称巧手。南朝官府工匠。原为世代相承。梁武帝时,用民间雇借以营建造。陈宣帝时,规定国匠老、死不再订补。南朝晚期,国匠减少,雇借成为国家营造所需劳动力之主要来源。
1438—1528明福建南平人,字克恭,号梅东。幼时入宫为宦官,就学内书堂,授长随,累升至司礼太监。熟悉典故,善鼓琴。历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