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思藏十三万户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乌思藏属下13处军政建制,以僧俗首领为万户长进行管理,简称十三万户。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土蕃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赐予乌思、藏(即前、后藏)为其封地;又封其弟恰那多吉为白兰王,掌乌思藏之最高执法大权。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掌全国释教及吐蕃事务,以八思巴领院事。翌年,命八思巴、恰那返萨迦(今西藏萨迦),派员随行清查乌思藏各地户籍。四年(1267),恰那卒,从八思巴请,于次年改置本钦(藏语意为“长官”)一职,以萨迦囊钦(藏语意为“萨迦内务官”)充任,赐“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之印”,以司其事。二十四年(1287)又派员往乌思藏会同本钦再作清查;宣政院于吐蕃全境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三: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路、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于乌思藏依据清查属民户籍而郡县其地,分封各处僧俗首领为万户长(藏语称“墀本”),秩三品,统归萨迦本钦调遣,定额为13,故称十三万户。各万户之领地,据档案文献载,乌思地方置万户6: (1)止贡(别作止、必里公、迷儿军,治所今西藏墨竹工卡县直孔);(2)帕木竹(别作帕、帕竹、帕木竹巴、伯木古鲁,治所今乃东县泽当);(3)嘉玛(别作嘉、嘉哇、加麻瓦,治所今墨竹工卡县嘉玛墀康);(4)雅桑(别作雅、雅桑巴、牙里不藏思八,治所今乃东县雅桑);(5)蔡巴(别作蔡、搽里八,治所今拉萨市蔡村);(6)恰域(别作恰、恰拉主、拉恰主、札由瓦,治所今隆子县加玉);藏地方置万户6: (7)阿里(别作拉,治所今萨加县);(8)拉堆洛(别作洛,治所今定日县协噶尔); (9)拉堆绛(别作绛,治所今昂仁县);(10)曲弥(别作曲、出密,治所今日喀则市曲弥); (11)夏鲁(即沙鲁。治所在今夏鲁);(12)嗸笼答剌(别作香、香卓,治所今南木林县),乌思与藏之间置万户1: (13)羊卓(别作俺卜罗,治所今浪卡子县)。乌思藏诸僧俗首领各据一地,时相兼并。元建国前,曾有雅隆(今松县)、蔡巴两地首领议降成吉思汗,其后在11处僧俗首领中,有萨迦巴归顺阔端,止贡巴及古尔摩哇(今定结县古尔莫)归顺蒙哥,蔡巴归顺忽必烈(后萨迦巴亦归顺),雅桑巴、帕木竹巴及塘波且巴(今穷结县)归顺旭烈兀,达珑巴(今拉萨市达隆)归顺阿里不哥(后止贡巴亦归顺)。自置十三万户,遂为宣政院辖地,归乌思藏万户(即阿里、拉)萨迦本钦节制。终元之世,万户名称屡有更迭,史籍曾载有古尔摩(别作古尔、古尔摩哇)、塘波且(别作塘、塘波且巴、汤卜赤八),达垅(别作达、达垅巴、思答笼剌,别说今浪卡子县羊卓达垅)、达垅巴、拉、主(一说即达垅)、甲域主巴(一说即恰域)、琼、扎、具(一说即恰域、拉、主)、嗸笼答剌(一说即绛卓)等万户名称。元末帕木竹巴万户兼并邻部,至正十四年(1354)攻占萨迦,取代本钦职权。乌思藏十三万户之称延至明初,已名存实废。

猜你喜欢

  • 婆非

    勿吉官员。勿吉族。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奉命率500余人使魏朝献。此庞大使团之行,似与勿吉背魏西逐夫余事有关,以窥察魏之对策。

  • 吾戈拢

    景颇族载瓦支语音译。解放前云南景颇族村寨残留的一种原始互助方式。详见“戛缩”(2035页)。

  • 野邓台吉

    见“把林台吉”(1062页)。

  • 合木里

    即“哈密”(1630页)。

  • 库达库尔伯克

    见“胡达胡里伯克”(1582页)。

  • 王岱舆

    约1573—1658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著译家和经师。名涯,以字行,别署“真回老人”。金陵(今南京市)人。回族。先祖天方(今阿拉伯)人。明洪武(1368—1398)年间,因朝贡至京(今南京),在钦天监任职

  • 王莽赞致内相论赞桑禀帖

    敦煌吐蕃藏文文书。见《敦煌吐蕃文献选》伯字1205号卷子。此卷原为一整卷,后被分成两页,即伯希和(法国人)487页和488页,统一编号为伯字1205号。阅读时需将两页拼接通览。内容是王莽赞致内相(亦称

  • 答度台吉

    见“威正雅拜台吉”(1618页)。

  • 赛汗罕乌拉

    山名。位于内蒙古巴林右翼北部索博力嘎苏木境内。辽时称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辽帝每年派臣民到此山祭祀。山长数十里,土石及流水皆黑,故名。主峰海拔1951米。此山风景秀美、巍武壮观,蒙古语称“赛汗罕乌拉”

  • ?—18汉代西域莎车国王。元帝(前49—前33)时,曾入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于京师。归国后因钦慕中原文化,继位后治事多参行汉制。常诫诸子孙世代与汉通好,不可背负。王莽作乱时(公元9—23年),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