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和卓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封建主。又称佛和卓、乌什和卓。多斯和卓裔,清二等台吉阿卜都尔璊祖父。初隶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1697—1727),因布拉呢敦兄弟被拘伊犁,为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众推举为首领,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布拉呢敦兄弟获释返归南疆,拒纳。闻清军至,始迎入城。后布拉呢敦兄弟叛清,遂被杀。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封建主。又称佛和卓、乌什和卓。多斯和卓裔,清二等台吉阿卜都尔璊祖父。初隶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1697—1727),因布拉呢敦兄弟被拘伊犁,为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众推举为首领,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布拉呢敦兄弟获释返归南疆,拒纳。闻清军至,始迎入城。后布拉呢敦兄弟叛清,遂被杀。
见“潢河”(2464页)。
鲜卑语音译。亦作恪尊、可孙、可贺敦、哈屯、合屯、哈敦等。“皇后”之意。对可汗之妻的称呼。源于东胡语,后被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和蒙古等阿尔泰语系的许多语言继承。刻于太平真君四年(443)的《嘎仙
指吐蕃早期对促进社会发展有贡献的7位大臣。又称“七贤臣”。即※茹莱杰、※拉甫果嘎、※俄囊尊蒙、※屯弥桑菩扎、※赤桑扬敦、※桂赤桑亚拉及※达赞东斯7人。详见诸人物条。
参见“忠贞可汗”(1414页)。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作哈喇真、哈刺慎、阿刺嗔、哈刺庆、喀喇沁等。始见于拉施特《史集》,称“合刺赤”。源于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乌古思人,约形成于7世纪。后迁至阿姆河以南,成为强大部落。到蒙元时期,称“
?—1744清朝将领。蒙古族。喀喇沁部人。乌梁罕(兀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后裔。杜棱郡王色棱长子。雍正九年(1731),清军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凌,奉命与贝子成衮札布率所部兵屯张家口外听调。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鸿化寺、弘化寺,藏语称“作摩卡”,意“犏牛城寺”。在青海民和县转导村。初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赴京,封“大慈法王”,途经此地,授记建寺,由其徒释迦崔
黎族的自称。参见“黎族”(2514页)。
驻藏大臣衙门别称。又称作斯岗衙门。位于拉萨大昭寺北。乾隆十五年(1750),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因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谋逆,召至衙署楼内诛之,后两大臣遇难,衙署楼房亦被乱党烧毁。十六年,诏于该处为遇难两大
蒙古族古代打击乐器。亦称蒙古大鼓。起源于元朝以前,蒙元时期用作战鼓,在行军作战时,用以激励将士。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去打仗以前,他们一定要等待领袖的罐鼓声。等到罐鼓发声后,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