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俗称天柱。因全部以木结构建成,又称应县木塔。座落在今山西应县城西北隅。总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为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宁二年(1056)(一说建于后晋天福年间,辽清宁二年重修),辽道宗赐额“释迦”。塔下寺院金时称宝宫禅寺,拥地40余顷,规模宏大。极盛时,有寺僧数百人。明时更今名。至清,规模大为缩小,同治五年(1866),大殿遭毁。塔建4米高台之上,外形恢宏,特点鲜明。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实九层,中有四暗层;因首层重檐,遂为六檐。整体庞大,然各层屋檐上配以向外挑出之平座与走廊,以及攒尖塔顶与向上铁刹,外观不感凝重,予人以雄奇华美之形象。仰望是塔,层层斗拱,八面勾栏,重重迭迭,似莲花盛开,故有人诗赞:“远看擎天柱,近视百尺莲。”塔上悬有“百尺莲开”匾。全塔木结构,运用54种斗拱,筑造手法多样,可谓集斗拱之大成。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内每层皆有塑像,底层塑像高约10米。内壁间有壁画。像、画皆为典型契丹时代风格。木塔建成至今近千年,经多次地震,据《大同府志》载:元顺帝“至元间,地大震七日,房屋尽圯,塔屹立不动。”近年,邢台、唐山、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塔皆未损,令世人称奇。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建筑学的伟大成就。建筑界称其为“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占重要地位。1974年维修时。在塔内发现契丹时期抄刻的佛教经卷、绘画、佛像、七珍等珍贵文物160件,其中木刻板契丹藏,为首次发现。是塔建造,当地流传一动人传说,鲁班兄妹云游至应县,见人勤劳,欲建一座12层木塔,妹以夜做12双绣花鞋为赌,激兄一夜建成,五更时,鲁班尚睡而不动,至旦,妹见塔逐层上拔,益高,大叫一声,塔受惊飞去3层,落到内蒙古,至今留下9层。

猜你喜欢

  • 青海辉特部

    蒙古部名。清代青海辉特人专称。首领为卓哩克图和硕齐之裔。康熙(1662—1722)中,为避噶尔丹乱自准噶尔移住。初隶青海和硕特部,后以罗卜藏丹津反清,自为一部,建札萨克。袭贝子品级辅国公。归西宁办事大

  • 凯珠嘉措

    1838—1855即十一世达赖喇嘛。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生于康区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富户之家。才丹团柱之子。被认定为十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之一,因阿里地区发生战乱,未举行金瓶掣签,暂居泰宁

  • 贞祐通宝

    见“交钞”(875页)。

  • 卜颜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巴延卫。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与双城等四卫同时设立。治今黑龙江省木兰县白杨木河口,一说在巴彦县附近。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曾入贡。

  • 哈剌库蒙

    蒙古语音译,意为“黑民”、“贱民”、“身份低下的人”。或译为哈剌洪。蒙古社会平民阶级中的下等户。他们一般只有少数牧畜,生活贫困,无力摊纳财物,是封建领主征用劳役的主要对象,有些人甚至沦为领主和上等户的

  • 余丁

    清代八旗制度下未被选中披甲和佐领内超编的多余成丁之谓。①挑甲考试不及格者。旗制规定:凡年满十八(初期定为十五、十六),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披甲(八旗兵)。因受各佐领披甲定额所限,通常是披甲限额内

  • 毛忠

    1394—1468明朝将领。原名哈剌,字允诚。蒙古族。祖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永昌百户毛宝子。自曾祖哈剌歹于洪武元年(1368)投明后,世代任军职。永乐十一年(1413),袭父职。史称“袭职时,年二十

  • 五单于争立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虚闾权渠单于死,颛渠阏氏(单于后妃)与弟都隆奇乘诸王未至,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为众所不服。新单于初立,尽杀前单于用事大臣刑未央等,罢黜前单于子弟近亲,任用都隆奇

  • 染干

    即“启民可汗”(1174页)。

  • 慕容定

    ?—401十六国时期后燕太子。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国君慕容盛子。初封辽西公。长乐二年(400),立为皇太子。次年,父为前将军段玑所杀,太后丁氏以国事多难,宜立长君为由,废其太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