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侗语

侗语

我国侗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20多个县。使用人口有140多万。历史上无文字,1958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方言内各分3个土语。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和广西的北部。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南部的部分县。使用南部方言的人口比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多。语音:塞音声母都分不送气和送气两套;有少数颚化和唇化声母;浊塞音声母已消失,同语支的水语、毛难语的mb、nd、?b、?d分别与侗语p、t、m、l相对应。声调有分化。南部方言第1、3土语有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北部方言第1、2土语和南部方言第1土语有9个舒声调和6个促声调,这是因为所有的单数调都各分出一个新的声值的缘故。北部方言第3土语有7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只是第1调有分化。韵母趋于简化。北部方言已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只有ə是短元音。南部方言多数地方只有a和ə两个短元音,其中a带辅音韵尾时才有长短对立,其余元音都是长的,没有短的。韵尾有—i、—u、—m、—n、—、—p、—t、—k (或?)。北部方言一些地区辅音韵尾有失落或合并现象。因吸收近代汉语借词增加了几个声韵母。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量词丰富。量词可以单独修饰名词,也可以受各类实词或词组的修饰。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在名词之前外,一般在名词之后。如果名词有多个修饰语,则指示代词在最后。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常在宾语之后。形容词谓语之后可带名词补语。词汇:固有词中单音词为主,多音单纯词以双音节的居多。有许多单音节的近义词,如“打”这个词代表的动作,由于方式不同,就有十几个。复合词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词根和词根构成的复合词;另一种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派生词。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早期的汉语借词多是单音节日常生活用词,近代汉语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经济、文化用词。北部方言中汉语借词相对比南部方言多些。侗族聚居区内,侗语是侗族的主要交际工具。有部分人兼懂汉语,有少数人转用汉语。杂居于侗族地区的其他民族也有兼懂侗语的。

猜你喜欢

  • 郑那忠

    明弘治、正德间万州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万州鹧鸪峒人。黎族。弘治十七年(1504),于鹧鸪、龙吟等黎峒聚众反抗地方官府,击毙前往镇压之海南督备指挥谷泰,乐会、陵水等县黎人相继应之,其势益炽,屡败官军。正

  • 盛世才第一次大清洗案

    民国时期新疆军阀盛世才炮制的旨在铲除异己力量的案件。1937年8月,盛世才利用国内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和苏联进行清党之机,制造了一次大规模清除异己势力的冤案,逮捕了以教育厅长张馨为首的政府公职人员,拘禁了

  • 哲德沙尔

    清代新疆地区名。维吾尔语“七城”之意。所指不一。或云为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7城之统称。出现于道光年间(1821—1850)。同

  • 色通烽火台部借据

    河西吐蕃文书。原见《关于新疆的藏文文献集》,S0228号卷子。该借据记载:“猪年二月,色通烽火台部扣甲桑笃笃的作物田,因无耕牛农具,与姜兰永上人伙种,兰永出耕牛农具,种子与人工平摊,笃笃负责预防盗贼,

  • 王鸣盛

    1722—1797清代学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二十八年(1763),解官居苏州,不复出仕。早年研治经义,长于小学,通

  • 俅夷

    文献对独龙族的旧称。参见“独龙族”(1708页)。

  • 大哈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皮大衣。因以狍皮制作,故又名“狍皮大哈”。流行于今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用冬季长毛狍皮制。鄂伦春人过去不穿长大衣,本世纪初交换发展后,专为出售邻近民族制作。爱辉县地区鄂伦春人,每家一

  • 沙琛

    ①明初云南寻甸女土官。彝族。所属,南诏时为寻甸部,大理时改称仁德部,世居寻甸(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洪武十七年(1384),袭职,为寻甸军民府土知府。二十三年(1390),在辖区内置木密关守御千

  • 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一世

    见“罗卜藏布林拉伊”(1425页)。

  • 阿离补

    即“完颜阿离补”(1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