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傣文

傣文

我国傣族使用的文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着四种形体不一的文字: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傣端文)。这四种文字都来源于古印度文字母,与泰文、缅文,老挝文和柬埔寨文同属一个体系。傣仂文使用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也使用这种文字。傣哪文使用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腾冲,昌宁、景谷、景东、沧源,双江、耿马、镇康和孟连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傣绷文使用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和思茅地区、临沧地区的少数傣族农村。金平傣文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使用。总的说,懂得傣仂文的人数较多;使用傣那文的地区较广;使用傣绷文和金平傣文的地区很小,而且懂这种文字的人数也少。四种傣文字母形体演变至今,基本上形成了圆形体和长方形体两种。傣仂文和傣绷文为园形体;傣那文是长方形体;金平傣文是圆方兼用,还有带棱角的。就字母数目、排列方式和代表的语音系统来说,傣仂文和金平傣文相近,都把辅音字母分为高低两组,辅音字母本身区别声调;傣那文和傣绷文接近,辅音字母本身无声调区别。傣仂文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列文字母的读音和排列次序一致。后来根据傣语特点增加到56个。有8个元音字母,8个元音字母中,有一个单用时除代表元音[a]以外,还兼表辅音[?]。另外有一个字母,相当于元音[a]和辅音韵尾[—]相结合的韵母。这样,辅音字母实际只有47个。47个辅音字母因声调高低分为高低两组,每组拼读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字母本身代表一个声调;韵母用文字符号表示,不列入字母表内。拼写时,元音字母和韵母符号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音节上方。傣那文有19个辅音字母;常用的韵母符号有45个;韵母符号不列入字母表内。没有表示声调的字母或符号。辅音字母不分高低音组。拼写时,韵母符号都写在辅音字母的右边。傣绷文有19个辅音字母和45个常用韵母符号以及两个声调符号。韵母符号和声调符号都不列入字母表内。声、韵母拼写形式和傣那文相似;两个声调符号,其中一个要写在音节的右上方,另一个要写在音节的右下方。金平傣文有44个辅音字母,92个元音和韵母符号,其中只有一个元音字母列入字母表内,其余都不列入;有两个声调符号;辅音字母分高低两组。音节的拼写形式与傣仂文相同。4种傣文都只有一种手写体,无大写、小写之分,行序都是从左至右横书,字序是由上至下。4种文字在书写中,都有一些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缩写字。用傣文著录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四种傣文保存的文献资料最多的是傣仂文,其次是傣那文,傣绷文的史料数量很少,目前国内还未见到金平傣文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傣仂文和傣那文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两种新傣文,在保持原有文字字母形式和表音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分别代表的语言实际,增删了一些字母和符号,改换了傣仂文原来的两个声调符号,傣那文增加了5个表示声调的字母,并对字母读音和音节的拼写规则作了规范,取消了两种傣文中的合体字。改进后的傣仂文,有42个辅音字母,这些辅音字母分高低两组,代表21个辅音音位,每组字母拼读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字母本身代表一个声调。有22个文字符号,其中代表单元音和复合元音韵母的20个,表示声调的两个;有71个由文字符号和字母组合的带辅音韵尾的韵母。改进后的傣那文,有30个字母,其中辅音字母19个,元音字母11个;有73个由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或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合的韵母;有5个声调字母。改进后的两种新傣文的行序都是从左至右横着平书,没有上、下附加符号,字序是从上至下,声调符号或声调字母一律写在音节末尾。字形和读音一致,便于学习、掌握和印刷。两种新傣文出版物有报纸、教材、书刊和新老傣文对照课本等。

猜你喜欢

  • 罗桑图登却吉坚赞

    1803—182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七年(1802),罗桑却吉尼玛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即土观呼图克图四世。藏族。出生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曾于郭隆寺和哲蚌寺郭莽札仓学经。道光四年

  • 怯怜口

    蒙古语音译,意为“家中儿郎”。原为草原部落贵族家中僮仆,随蒙古兴起及元朝的建立,皇室、诸王、勋贵通过掳获、分封、招收、影占等方式,占有大批人口,作为私属人户,谓之“怯怜口”。多为工匠、护卫、猎户、鹰人

  • 向思明

    明代湖广安定土官。土家族。元末任安定(今湖北南漳县西)宣抚使。至正二十四年(1364,一作二十七年),遣所属长官硬彻律等,以元所授宣抚司印,上缴吴王朱元璋,请改授。置安定等处宣抚司2,命其与弟向思胜分

  • 元蒿

    北魏宗室。字道岳。鲜卑元氏(拓跋氏)。任城王※拓跋云子,※元澄之弟。孝文帝时,自中大夫迁员外常侍,转步兵校尉。因安定王元休丧期游猎,免官。后从征沔北有功,任左中郎将,兼武卫将军。太和二十三年(499)

  • 董本优

    瑶语音译。部分瑶族自称。他称“大板瑶”。分布在云南麻栗坡、马关、广南、富宁,广西西林、那坡、防城和湖南新田、宜章等地。操“勉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 安西州

    清代甘肃州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一说三十九年)由府改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城。辖敦煌、玉门2县。隶安肃道。1913年改为县。

  • 滇东北苗文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文字。简称滇东北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改革的一种文字。滇东北苗文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区石门坎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的拼音

  • 满汉名臣传

    书名。撰者不详。80卷。作者从国史馆所纂大臣列传原稿本中抄录清初至乾隆末年满汉著名的大臣传记而成。其中满洲名臣传48卷,正传639人,附传138人;汉名臣传32卷,正传279人,附传28人。对研究清史

  • 清泰

    五代后唐末帝(潞王)李从珂年号。934—936年,凡3年。

  • 苏克素护河部

    见“苏克苏护河部”(10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