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僜人

僜人

自称“”或“代巴敌”。藏语称“僜巴”。西藏地区待识别民族的群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的杜莱河、格多河、察隅河及额河流域,约2万多人。其先民为世居察隅的土著“卡登卡拉”和约在明末清初由东西两个方向迁来的※义都人和布绒山区(缅甸北部)的一支古老居民。内部分“达让”和“格曼”两大支系,讲达让和格曼两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同一语支。以达让话为通用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私有制已经确立,出现了家庭奴隶制。但仍较多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官长自立,不由人委”,“大小事务皆凭众公议”。生产以农为主,普遍刀耕火种。男女皆穿麻布缝制的无领无袖短衣,女子下着筒裙。“指天挽髻,两耳垂轮,各穿大孔,纳指大空竹管于其中。”住干栏式草顶长屋。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兼有一夫多妻现象。信仰原始宗教,崇拜鬼魂。流行土葬和火葬,兼有二次葬。无文字,结绳记事。解放后在察隅县聚居的僜人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68年全部由深山密林迁至山下定居。学会犁耕,种植水稻,粮食自给有余。近年来开始使用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许多家庭建有新房居。文教卫生事业逐步发展。有自己的会计、教师、医生、驾驶员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察隅县、区、乡都有僜人任公职及担任领导干部。

猜你喜欢

  • 营官

    清代驻西藏边界的藏族僧俗官员。分边缺营官、大缺营官,均五品;中缺营官,六品;小缺营官,七品。因驻地与外藩接壤,有约束民众、稽查出入之责。乾隆五十八年(1793)规定:边缺营官于任期3年内,办理妥善,驾

  • 苦叉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属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位下,《世祖本纪》作曲先,《耶律希亮传》及明《边政考》作苦先。今新疆库车。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办事大臣,光绪九年(1883)置直隶厅,

  • 叶尔羌办事大臣

    清代新疆叶尔羌军政长官。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下原设帮办大臣1人、领队大臣2人协办军政庶务,后省领队大臣。衙署有印房、粮饷局等组织,由章京3员、笔帖式3员、委笔帖式15员

  • 中统宝钞

    即“中统元宝交钞”(301页)。

  • 归化城土默特右翼旗

    清归化城土默特二旗之一。后金天聪六年(1632),俺答汗后裔俄木布避察哈尔部林丹汗侵扰,携古禄格、杭高等归附。后俄木布反,被平定。崇德元年(1636),编所部为2旗,称归化土默特,为内属蒙古,不设札萨

  • 旗鼓佐领

    清代以内府汉军人编设的※内佐领之称。康熙中(1662—1722),内务府三旗各额设旗鼓佐领6,合18佐领;每佐领披甲80名,以充内府包衣禁卫兵。皇子分封分府时,例有旗鼓佐领内人丁之赐。下五旗包衣参领辖

  • 沮渠氏

    匈奴姓氏之一。又作且渠氏。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卢水胡为匈奴一支。“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晋书·沮渠蒙逊传》)初依附后凉,龙飞二年(397),其首领※沮渠蒙逊起兵取临松,据金山,拥后

  • 兀惹

    ①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又作吾惹、乌惹、屋惹、嗢(盟)热,或说即※“乌舍”异译。一说其来源于黑水靺鞨兀儿部。史未载其具体所在,一般认为约分布在今绥芬河中上游至乌苏里江流域一带,一说其地包括牡丹江广大山野

  • 写凤都督府

    唐代设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龙朔元年(661),以帆延(又称梵衍那)国罗烂城(约位于今阿富汗巴米羊地区。一作苑延国伏戾城)置。以其王为都督,职位世袭。下辖嶰谷、泠沦、悉万、钳敦等4州。隶安西都护府

  • 柔然汗国

    南北朝时期北方国名。简称柔然。5世纪初柔然第七代首领※社仑所建。社仑继任柔然首领后,率众徙居弱洛水(今土拉河),创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1人,百人为幢,幢置帅1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