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僜人

僜人

自称“”或“代巴敌”。藏语称“僜巴”。西藏地区待识别民族的群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的杜莱河、格多河、察隅河及额河流域,约2万多人。其先民为世居察隅的土著“卡登卡拉”和约在明末清初由东西两个方向迁来的※义都人和布绒山区(缅甸北部)的一支古老居民。内部分“达让”和“格曼”两大支系,讲达让和格曼两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同一语支。以达让话为通用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私有制已经确立,出现了家庭奴隶制。但仍较多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官长自立,不由人委”,“大小事务皆凭众公议”。生产以农为主,普遍刀耕火种。男女皆穿麻布缝制的无领无袖短衣,女子下着筒裙。“指天挽髻,两耳垂轮,各穿大孔,纳指大空竹管于其中。”住干栏式草顶长屋。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兼有一夫多妻现象。信仰原始宗教,崇拜鬼魂。流行土葬和火葬,兼有二次葬。无文字,结绳记事。解放后在察隅县聚居的僜人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68年全部由深山密林迁至山下定居。学会犁耕,种植水稻,粮食自给有余。近年来开始使用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许多家庭建有新房居。文教卫生事业逐步发展。有自己的会计、教师、医生、驾驶员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察隅县、区、乡都有僜人任公职及担任领导干部。

猜你喜欢

  • 嘉绒藏族

    四川阿坝地区两大部分藏族之一(另一称“草地藏族”)。嘉绒之称,一说义为“靠近汉人的山谷地”,一说出自当地最高山“嘉绒神山”。主要分布于大小金、川流域,邛崃山西4土、大金、小金绰斯甲4县,及邛崃山东理县

  • 揆叙

    ?—1717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初任佐领。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二等侍卫特授翰林院侍读。三十六年,充日讲起居注官。三十九年(1700),迁侍讲学士。四十一年,擢翰林院掌院学士

  • 可可出大

    见“黑石炭”(2227页)。

  • 回疆通志

    书名。又称《回疆事宜》。清嘉庆九年(1804)蒙古镶黄旗人和宁辑。全书12卷。主要记述哈密、吐鲁番、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所辖南八城事略以及维吾尔族诸王公事迹。附有土尔扈特、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略传。风俗等篇

  • 阿穆勒塔摩凌河

    清朝将领。鄂伦春族。清初从征台湾、廓尔喀,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嘉庆(1796—1820)时,从参领德楞泰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累官至总管加副都统衔。

  • 泰和题名残石

    见“奥屯良弼饯饮碑”(2255页)。

  • 乌古孙仲端

    ?—1233金朝大臣。本名卜吉,字子正。女真族。乌古孙氏。章宗承安二年(1197)策论进士。宣宗兴定四年(1220),累官礼部侍郎。同年七月,与翰林待制安延珍奉使蒙古求和。见太师国王木华黎,又独往西域

  • 日逐

    ①匈奴官名。为中下级带兵官。隶属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地位不固定,各以部众多少确定权力大小及次第高下。匈奴又有左右日逐王之官职,为※六角之一。晋代,则有左日逐、右日逐之分,职位上升,“世为辅相”(

  • 天聪

    清太宗皇太极年号。1627—1636年,凡10年。

  • 韩氏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居西河(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后,韩氏骨都侯驻屯北地(今宁夏吴忠县西南黄河东岸)领部众助汉戍边,御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