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党项羌

党项羌

中国古代族名。又称党项,古羌人一支。南北朝末期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从事游牧业。部落主要有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辞、房当、米擒、拓跋等8部,以拓跋部为最强。隋末唐初相继率部内属,其地设州,各部首领授以官职。唐初,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被封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后吐蕃崛兴,因受其威逼,请求内徙,唐王朝遂陆续迁移其部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部地区,其中庆州(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党项部落称东山部,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地区的党项部落称平夏部。其未迁留居原地者,为吐蕃所役属,被称为“弭药”。唐末,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爵夏国公,再赐李姓。据有银、夏、绥、宥、静5州。历经五代,形成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宋初,在其首领李继迁领导下,抗宋自立。至李继迁孙李元昊,于宋宝元元年(1038)正式称帝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立以党项羌族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又立官制,定兵制,建年号,制礼仪,造文字,建学校,崇佛教。先后与辽、宋、金鼎立,共传10帝,历时190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灭亡后,元称西夏及党项人为唐兀氏,在元代起过重要作用。历经元、明之后,遂渐和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或被同化。参见“西夏”(691页)。

猜你喜欢

  • 扎库塔

    ①地名。满语意为“八”。清初东海虎尔哈部属城之一,又作札库塔城。位于今吉林省珲春城西120里,约在今嘎呀河入图们江口稍北西岸。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民众投归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赐给甲30副。同年十

  • 隗衍突厥部

    契丹部族名。一作乌衍突厥部。辽圣宗时(982—1031)析四辟沙、四颇惫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镇东北女真境。其部民原为所俘奴隶,时获释免,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辽圣宗开泰九年(10

  • 同葛

    见“通古斯”(1968页)。

  • 佛和卓

    见“伊克和卓”(807页)。

  • 阿布纳

    见“敖洛克腾”(1795页)。

  • 永昌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唐为凉州,宋初为西凉府,景德(1004—1007)中并入西夏。元初为西凉府。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一作十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下

  • 安远府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十五府之一。领宁、郿、慕、常四州。治宁州。故址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与前苏联交界之兴凯湖东岸或东北岸。辖境原为靺鞨诸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之一的越喜部故地,约有今兴凯湖东北至前苏联伊曼

  • 尉厥里

    见“乌古部”(332页)。

  • 呵罗真

    ?—530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一作阿罗真。吐谷浑氏。《梁书·河南传》载:※伏连筹死,子呵罗真立。梁大通三年(529),受梁武帝封为宁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沙三州刺史(一作西秦、河二州刺史)。梁中

  • 阿剌山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阿尔拉山卫。永乐五年(1407)二月,女真首领巴思答木、咬纳等50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以巴思答木、咬纳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在前苏联境内结雅河右侧与黑龙江之间阿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