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刀安仁

刀安仁

1872—1913

清末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又名郗安仁,字沛生。云南盈江县人。傣族。云南腾越干崖宣抚使※刀盈廷之子。光绪十七年(1891),承袭土司职。曾受父命率土兵屯守边陲,多次与入侵英军战斗。受革命思潮影响,立志反帝反封建,振兴中华,走富国强兵之路。三十一年(1905),赴印度考察。曾邀请兴中会会员秦力山协助在干崖开办军国民学堂。次年,偕数名傣族青年渡日本留学,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和日人宫崎滔天等革命党人建立关系,加入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初回国,以兴办实业为掩护,开展反清活动。同年,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同盟会员杨振鸿、居觉生(居正)、黄子和等先后至滇西活动,与其结合,以土司衙门为据点,发动附近土司,串连会党,操练队伍。与本地同盟会会员张文光、刘辅国等联合,建立腾越自治同志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以《革命方略》为指导,于1911年9月6日在腾越发动起义,建立滇西国民军都督府,任第二都督。旋遭云南都督府一些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向民国政府诬告,被逮捕入狱,囚禁近一年。后为孙中山等营救出狱。任陆军部谘议。1913年病逝于北京。著有傣文叙事长诗《游历记》等。

猜你喜欢

  • 怯薛

    蒙古语音译,又作“客失克”,汉译“宿卫”。蒙元时期护卫军或禁卫军,《元史·兵志》:“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宋嘉泰四年(1204),铁木真(成吉思汗)出征乃蛮部前始置,初设

  • 林比

    蒙古族传统吹管乐器。蒙古语音译,意为笛子。亦称牧笛。起源于元朝以前,为牧民使用的民间乐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出土的元代壁画《宴乐图》中,有演奏林比的形象。羊群闻笛声即聚集于牧人周围。有竹制、木制

  • 昭乌达盟

    内蒙古诸盟之一。清代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8部11旗在翁牛特左翼旗境内昭乌达地方会盟,故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部为高原状山地,东部为丘陵性台地,西辽河上

  • 戈什哈

    一作果什哈。满语音译。清代八旗各级武官的亲随护兵。清制规定,武官不乘舆,从兵限以额:京城都统、统领、副都统及管理各营大臣,各准于前锋、护军、马甲内挑取跟班2人。驻防将军、都统,各准于领催内挑取跟班2人

  • 土指挥佥事

    官名。明代设京卫、外卫指挥使司,置指挥佥事,地位低于指挥使和指挥同知,秩正四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亦以此名义授当地首领,赐予铜印、诰命、冠带,准世袭。使之谨守故土,统帅部众,服从征调,无相携贰,依例进

  • 文悌

    ?—1900清末官吏。字仲薛。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初以笔帖式历户部郎中、河南知府、御史。光绪二十四年(1898),反对变法维新,上疏诬劾康有为主西学、伸民权、兴党会、改制度等皆为盅惑人心之言,犯上

  • 东海三部

    指※呼尔答部、※瓦尔喀、※窝集三部,故名。包括“野人女真”、海西和建州部分地区。境域南至吉林敦化、汪清等地,北达乌札拉(即前苏联阿枪斯克村),西连依兰,东抵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 阿万

    明万历年间布依族苗族起义首领之一。参见“阿伦”(1192页)。

  • 益希桑珠

    见“次噶俄仁巴”(882页)。

  • 三秦王

    十六国时期前秦奠基者略阳临渭氐帅苻洪的称号。三秦指今陕西秦岭以北及甘肃东部地区或指今陕西关中一带地区。东晋永和六年(350),苻洪被秦、雍二州徙民拥立为主,众至10余万,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