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刘禹锡集

刘禹锡集

书名。唐刘禹锡(772—842)撰。30卷,外集10卷。禹锡字梦得。其先世为匈奴独孤氏,北魏东雍州刺史刘亮七世孙,生于浙江嘉兴。精于古文,善五言诗。贞元(785—805)进士,曾任淮南节度使杜佑之掌书记、监察御史等。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坐贬朗州司马。后被召还京,历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以所赋《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触犯权贵,再贬连、夔等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笃,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颇多,并称“刘白”,被白尊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或作《刘宾客集》流于世。其集包括诗8卷,乐府2卷,文19卷,赋1卷;外集10卷。有诗800余首,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之作。而《蜀先主庙》、《咏史》、《金陵五题》等咏史吊古诗篇,更为深邃含蓄。但晚年作品也流露安于闲适等消极情绪。其文说理透彻,如《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之作。杂文富有哲理性,寓意深刻。《陋室铭》虽仅有八81字,充分体现高逸志行,成千古名篇。有《四部丛刊》本。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清光绪间朱澂《结一庐剩余丛书》本校点印行,更名《刘禹锡集》。后陆续有刘禹锡诗文新注、新译本问世。

猜你喜欢

  • 诺伯

    彝语音译。又作诺波。“诺”意为“黑彝”, “伯(波)”意为“好”,全意为“好黑彝”或“好骨头黑彝”。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奴隶主以血统划分的奴隶社会阶层之一。是奴隶主阶级血统论的产物。黑彝奴隶主自诩骨头和

  • 羌帖

    旧时东北地区对沙俄纸币的俗称。名称来源,似与清初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咒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误传为老枪,又误为老羌有关。时流通于东北地区的,主要为华俄道胜银行、帝俄国家银行和中东铁道局发行或流通的金卢布

  • 张承奉

    ?—914一作张奉。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人。※张议潮之孙。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被唐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天祐二年(905,一说三年),建西汉金山国,自号“西汉金山国白帝”、“圣文神武白帝”、“圣文神

  • 则羔利

    朝鲜语音译。即朝鲜族男、女穿的短上衣。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均为斜襟,无纽扣。穿时,将前襟交叠,以长布带在一旁打结。男子上衣较女子的长些,袖口也宽。女子的上衣较短,仅及胸部。袖子在肘关节以下为上宽下窄。在

  • 噶尔第巴

    见“噶勒达玛”(2502页)。

  • 太和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五铢钱重五铢(汉时二十四铢合一两,十六两合一斤),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东汉、蜀汉、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皆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

  • 兰陵郡王

    辽封爵。统和(983—1012)中,右监门卫上将军萧挞凛以征西夏功、东京留守萧排押以破高丽开京功、驸马都萧宁等先后受封;太平三年(1023),武信节度丁振,四年,北院枢密使萧朴,九年,驸马都尉萧匹敌等

  • 三佛祖

    云南西盟地区拉祜族宗教和政治领袖。清道光至光绪(19世纪)间人。拉祜族。李姓。因传授佛教,以“三佛祖”闻名。当地佤族也视其为西盟地区大头人。曾参加双江、澜沧一带拉祜族农民反清斗争。失败后为逃避清军追捕

  • 熙春城

    清代新疆城名。※“伊犁九城”之一。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地名哈喇布拉克,俗称城盘子。由绿营汉军都司驻扎。同治十年(1871)沙俄入侵伊犁后城毁。遗址在今新疆伊宁市西北10里处。

  • 旧时祛除疾疫禳祭鬼神的仪式。始于原始时代。《荆楚岁时记》:“周礼有大傩”。初行于民间,逐渐发展成周代宫廷傩礼和民间乡傩。周代,傩仪由巫师主祭,头戴面具,手执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具巫舞风貌。旧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