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真

女真

五代至明末民族名。一作女直、女质、虑真。源于黑水靺鞨,发展中有部分渤海、契丹、蒙古等族人加入。唐初,靺鞨诸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盛,后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为共役属。五代时阿保机灭渤海,黑水靺鞨转附契丹,称女真。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又讹为女质。10世纪初,分布在今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的广大地区。从事渔猎,习养猪等家畜。南部女真人已有农业,产粟、麦等。辽主阿保机虑其“为患”,施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编入辽朝户籍,称为曷苏馆(女真语,“藩离”,即屏障、拱卫、门墙的意思;或称熟女真),从此遂有熟女真、生女真、回霸、东海女真等别称。辽朝在女真各部住地分别设大王府、王府,以其首领为大王、王,分管其民。北宋初,生女真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在首领绥可领导下,迁居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阿什河)一带,营建庐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后其首领乌古迺又从邻国输入铁器,提高社会生产力,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北宋末(12世纪初),生女真不堪契丹贵族压榨,在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辽,统一女真各部,宋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大金国奴隶制政权,定朝仪,创制女真文字。其弟吴乞买继位,联北宋灭辽,复推翻北宋。共传9世,历120年。辖境东临海,西接蒙古、西夏,南达淮河中流与秦岭,北至外兴安岭。迁居中原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共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封建制。约在金世宗时(1161—1189年在位),民族特色已基本消失,金亡后,成为元代“汉人”的一部分。留居东北故地者,社会发展较慢,特别是居于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一带者,仍处在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阶段;元代,属水达达路管辖,尚无市井城廓,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元末明初,散居今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者,开始南迁,至明中叶逐渐定居下来。明人按其住地和社会发展状况,分别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下又各有若干部落。明朝在女真分布区内置都指挥使司、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明末,各部互争雄长,努尔哈赤起而统一各部,其绝大多数遂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未加入满族共同体的,逐渐有了黑斤(今赫哲)、索伦(今鄂温克)、鄂伦春等新的族称。

猜你喜欢

  • 伯仁

    见“萧惠”(1991页)。

  • 兀提剌耳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太祖纪》作讹答剌、斡脱罗儿。《贾塔剌浑传》作斡脱剌儿。《元朝秘史》作兀答剌儿、兀都剌儿。《西游录》作讹打剌。以该城长官盖儿汗依纳儿朱克,奉花剌子模算端(王)命,杀

  • 伊犁新军

    清末新疆陆军之一部。光绪二十八年(1902),伊犁创设武备学堂(后改陆军小学堂)兼弁目学堂,开始培养新军军官。三十二年(1906),伊犁将军长庚奏准实行新政,编练新军,并从湖北调来一营新军作为骨干,又

  • 李辅

    ?—303十六国时期成汉宗室。字玄政。先世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賨民,东汉建安末,迁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号巴人。※李虎孙,※李慕子。西晋惠帝元康(291—299)末年,当弟※李特等随略

  • 忽本

    见“卒本夫余”(1497页)。

  • 金山国白衣王

    见“张承奉”(1181页)。

  • 满泾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勤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十月,在其地建站。在前苏联境内阿姆贡河口北岸莽阿臣噶山附近。

  • 色朗巴

    藏语音译,意为“大少爷”。原西藏地方政府时,※噶伦或大贵族子弟的衔位。他们一出生就有四品官的位置,到13岁时,头上便可梳髻,带金质※格乌(佛盒)。西藏地方政府一切职务先由其挑选,他们在任政府职务时,虽

  • 益州

    渤海王国置。为率宾府所辖3州之一。州治故址旧有说依鸭绿江又名益州江,误指在长白山西南靠近鸭绿江处。辽灭渤海后,其民部分被迁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北,仍以其名置州(治所在农安县万金塔东北);部分被移住今辽宁盖

  • 费听氏

    唐代党项羌部落名。依部族姓氏命名。属党项8部之一。具体地望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