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
古地名。秦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迁至临泾(今甘肃泾川北),魏、晋因之。原为戎狄居地,郡有乌氏、月氏道,因其族人居于此得名。又有“昆夷旧壤”说,绲夷曾在此活动。汉置安定属国,安置匈奴浑邪、休屠部降众。西汉时已有羌人迁居于此,东汉迁羌人于内郡,这里是主要地区之一。永初元年(107)后历次羌民起义,郡内羌人不断增加。魏、晋时部分鲜卑人迁于此。北周分置泾、原2州,唐元和(827—835)以后属渭州。宋、金改为平凉府。
古地名。秦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迁至临泾(今甘肃泾川北),魏、晋因之。原为戎狄居地,郡有乌氏、月氏道,因其族人居于此得名。又有“昆夷旧壤”说,绲夷曾在此活动。汉置安定属国,安置匈奴浑邪、休屠部降众。西汉时已有羌人迁居于此,东汉迁羌人于内郡,这里是主要地区之一。永初元年(107)后历次羌民起义,郡内羌人不断增加。魏、晋时部分鲜卑人迁于此。北周分置泾、原2州,唐元和(827—835)以后属渭州。宋、金改为平凉府。
见“额尔济纳”(2533页)。
亦称“鸠民”。僚人的一支。汉晋时分布滇西及牁古、益州二郡间的兴古郡(今云南东南之文山、红河两自治州一带)。出自古代百越族系之一支,发展为壮侗语族诸民族,与今仡佬族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见“壮大”(887页)。
清代内务府所设采供东珠等物的组织。清初于乌拉(今吉林市)创设打牲壮丁。顺治间(1644—1661)定,设打牲乌拉总管1员(正三品)、翼领2员(四品衔)以辖。十八年(1661),编牲丁为33珠轩,每珠轩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原系希布察克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四十三年(1778),首领楚玛克以效忠清廷,获六品顶戴蓝翎。在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西南亮噶尔卡伦外游牧,通英吉沙尔城(
见“兀的河卫”(111页)。“文东河卫”(388页)。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河南开封朱仙镇。俗称“北寺”。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复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面积9000多平方米。门前有石狮一对,两边八字墙,门内有精美雕花石柱12根,雕有山水、
见“玛木特呼里”(954页)。
见“薛列河卫”(2543页)。
金代史家。本名蒲烈,字景纯。史载其少好学,通契丹大小字。受业于广宁尹耶律固,研习译书。金熙宗皇统(1141—1149)年间,固修《辽史》,未成而卒,继之,成纪30卷、志5卷。后人称此书为萧永祺《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