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弘吉剌

弘吉剌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翁吉剌、弘吉列、晃吉剌、雍吉烈、瓮吉里、翁吉剌惕等。《辽史》译作王纪剌,《金史》译作广吉剌、光吉剌。为一较大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主要是亦乞列思、豁罗剌思、斡勤忽讷兀惕、哈剌讷兀惕、也里吉斤等5部。分布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哈拉哈河流域一带。别有孛思忽儿一支居长城北扯克彻儿一带。西邻蒙古乞颜部,东南与金朝边墙相接,西南与塔塔儿部接壤。据《史集》载,该部亦源出额尔古涅昆两姓祖先,又称其为产于“黄金壶”的三兄弟的后裔,似与蒙古部不同源。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有农业萌芽。在蒙古诸部中较发达。汉文史籍列之于“白鞑靼”中。初臣属于辽朝。辽保大二年(1122),耶律大石西行时,曾得其兵援。金时势盛,“尤桀骜,屡胁诸部入塞”(《金史》卷83),扰金边。承安三年(1198),被金军击败,归降。铁木真(成吉思汗)兴起时,内部发生分裂。以德薛禅为首的一支先行归附铁木真,其余以迭儿格克为首的部众于宋庆元六年(1200)、嘉泰元年(1201),屡与札只剌等部结盟,与铁木真为敌,兵败,部分降服,部分逃依乃蛮部。四年(1204),全部归附蒙古。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成吉思汗封特薛禅之子按陈、孙赤窟等分长弘吉剌三千户,以孛徒统领亦乞列思二千户。元太祖九年(1214),按陈等分得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领地,成为漠南五投下之一。曾随木华黎国王征金。德薛禅家族世代与蒙古黄金家族联姻。窝阔台汗时,正式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终元之世,与元朝皇室保持亲密关系,历代皇后多出于此族,其贵族受封鲁王,以济宁路为分地,受到种种殊遇,享有许多特权。

猜你喜欢

  • 述律哥图

    蒙古国开国功臣之一。又译失力哥、帖柳兀图、失儿古额秃。八邻部人。原为泰赤乌部塔儿忽台属民。宋嘉泰二年(1202),泰赤乌部兵败后,率子阿剌、纳牙阿投归铁木真(成吉思汗),以不忘故主,擒而又纵,深得铁木

  • 青海十八部

    又作“宗喀十八区”,指今青海宗喀地区之湟水流域。此称始见于唐末。时吐蕃政权崩溃,王族四散,末代赞普达磨之重孙辈赤德逃至多康,遂将“宗喀十八区”等多麦地方亦纳入其统治区域,故此系又称“多麦王系”。其子坚

  • 打箭炉

    地名。今四川康定县。东界冷边,西邻瞻对,南接理塘,北临小金川,西北至甘孜。为瓦斯土官游牧地。相传诸葛亮南征,命部将郭达造炉打箭于此,故名。一说该地为达、析二水汇流处,藏语谓汇流为“渚”,故称“达析渚”

  • 王仁斋

    清代画家。安徽太和城(今太和县)人。回族。生于道光(1821—1850)年间。工画,善工笔花鸟和写真画像。光绪十年(1884),由安徽提督学正为其奏请入如意馆,记名称旨,加“六品御书”,名倾京城(今北

  • 笮夷

    汉代羌人部落之一。以善建“笮桥”而得名。傈僳族先民。《华阳国志·蜀志》定笮县(即今四川盐源、盐边一带)条款:“笮,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巂,蜀曰邛,皆夷种也。”居今四川雅安、西昌及

  • 蛇骨塔

    唐代云南大理古塔。亦称灵塔、灵骨塔、相传建于南诏王劝利晟时。故址在大理市(下关)北斜阳峰下宝林村后。此塔为纪念斩蟒英雄※段赤城(白族先民)而建。据《南诏野史》、《滇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称:南诏时,

  • 合理只

    见“合里直”(834页)。

  • 阿奇木汗条勒

    见“艾克木汗”(437页)。

  • 岱青巴图尔

    见“康济鼐”(2102页)。

  • 浑得移邻稍瓦只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之一抹里。“稍瓦只”,又译作“稍瓦直”,辽景宗※彰愍宫一抹里名“尼母曷烈稍瓦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