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捺钵

捺钵

契丹语。又译纳拔、纳跋、纳钵、剌钵、纳宝等。即“行营”、“行帐”、“营盘”之意。本指契丹皇帝出行时居止的帐幕,宋庞元英《文昌杂录》称:“北人谓住处曰捺钵,四时皆然,……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历史上形成为契丹统治者受游牧生活影响的一种特殊制度。一般又称作“四时捺钵”。契丹地处塞外,以游牧为主,车马为家,逐水草,就畋渔,避夏暑冬寒,岁以为常。皇帝日常处理国务,亦不固定在一地。建国后,虽仿汉制,先后有五京之设,然诸帝“游田之习,尚因其旧”,“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帝后终年盘桓于四时捺钵间。圣宗时基本形成定制: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60日方至,主要活动是凿冰取鱼,纵鹰捕鹅,至春尽乃还;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四月中旬起牙帐,占卜择吉地为纳凉之所,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至,居五旬,时与北、南诸臣僚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虎及鹿;冬捺钵,曰广平淀,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过冬,再与北、南大臣会议军国事,不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每岁四时,周而复始。按是制,夏冬两季各在捺钵召开大政会议,合议国政。会后赴春水秋山游猎,主要官员扈从,随时随地料理国事。故其国家的政治中心实不在京城,而在游牧式的“捺钵”。此制金、元沿袭,而游猎内容日重,处理国务内容日轻,又为时趋短,渐失去政治中心意义。至清代,热河避暑,木兰秋猎,为其遗风。

猜你喜欢

  • 吾者

    即“兀者”(107页)。

  • 狼纛

    突厥、回鹘诸族的军旗。因其上绣有金狼头,故名。古突厥、回鹘等族均以狼为图腾,可汗牙帐门前树以金狼纛,示不忘本;凡遇有重大事件,如行军、作战之前都要先拜狼纛以求佑护。据《新唐书》载,唐将郭子仪在谒见回鹘

  • 按答海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客人”之意。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宗室完颜谋良虎季子即名按答海。

  • 和硕特北右末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库鲁克札萨克旗。雍正三年(1725),封多罗贝勒额璘沁达什子达玛璘色布腾为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2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在布喀河源

  • 八部大夫

    北魏初期官名。天兴元年(398)八月,北魏正封畿,制定京邑,“东至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东北),西及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南极阴馆(今山西阴县西南),北尽参合(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十二月,置八部大

  • 黑往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的助理管狱官,兼管司署及内府灯火。在代表等级地位的※“因官等级”中,属“十田级”,享有薪俸谷子220挑(每挑约合50斤)。

  • 康里脱脱

    1272—1327元朝大臣。又称亦纳脱脱。康里人。康国王牙牙子,中书右丞相阿沙不花弟。世祖时入宿卫。成宗大德三年(1299),从海山(武宗)抚军漠北。五年,从破叛王海都于杭海(今杭爱山)。十一年,拥海

  • 沙虎勒伯克

    见“什和勒伯克”(317页)。

  • 奥姑

    契丹习俗。详见“拜奥礼”(1664页)。

  • 石盏尉忻

    即“赤盏尉忻”(10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