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敦煌古藏文历史文献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献

指发现于甘肃敦煌藏经洞内的唐代吐蕃藏文文献。1899年(一说1900年)管理敦煌莫高窟佛洞的道士王园录发现藏经洞后,帝国主义列强乘清代局势混乱和统治者腐败之机,陆续派人到敦煌,以考察为名,攫取藏经洞内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包括吐蕃古藏文文献。其中有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907、1914年共两次),法国人伯希和(1908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1905年)、鄂登堡(1913至1914年)、日本人吉川小一朗和桔瑞超(1911年)。其间以斯坦因及伯希和所盗文物最多,而伯希和盗取文献尤为珍贵。据可见到的线索估计,古藏文文献总计约7000卷左右(包括劫余后留存国内的),其中绝大部分为佛教文献,历史文献所占比例较小,但却极为珍贵。这些藏文文献为8—9世纪吐蕃占领河西时所写,撰写或抄写人包括藏、汉、龟兹、康居、于阗及高昌等族人士,多在寺院及吐蕃官府中写成,亦有来自吐蕃本部(今西藏)及新疆吐蕃占领区之公文、指令、诏书等。文献内容涉及吐蕃时期王统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措施,文化、风俗,青藏高原历史地理,唐蕃关系及吐蕃与邻族关系,唐蕃间的驿站,吐蕃赞普及大相等发给河西吐蕃将领的诏令,赞普及吐蕃驻河西将领间的往还公文,赞普及吐蕃将领在敦煌寺院中的发愿文,河西吐蕃占领区的社会历史文献(包括民间政治及经济纠纷法律诉讼及判决文书等)。这些文献主要写在纸卷上(有些写在佛经背面或经文行间),或木简上,少数写在羊皮、树皮及牛髋骨上,也有的写在丝绢绸缎上,在佛像及壁画上亦多有藏文题记。所用纸张多为河西汉地所造。文体为楷书、草楷或两者之间的过渡书写体。有关文献,多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及大英博物院图书馆、法国巴黎国民图书馆。法国拉鲁教授1939、 1950、 1961年所编三卷藏文目录中,有历史文献目录及部分扼要题记。麦克唐纳及今枝由郎合编的《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藏文文献选集》(2卷集,1978及1979年出版),其中亦包括部分影印历史文献。法国巴考、杜散,英国托马斯,在藏人噶钦顿珠的帮助下,于1940年在巴黎出版了《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这是专载吐蕃王统历史的著作。这部分敦煌历史文本,国内王尧、陈践于1980年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为名译成汉文刊布,并加注释。这些历史文献均系当时所记,且受佛教影响较少,并能与汉文史籍相印证,是研究唐代吐蕃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亦可补汉籍失载之不足。

猜你喜欢

  • 公哥亦思监

    1308—1336元代白兰王。全名公哥列巴亦迥乃思监藏班藏卜。乌思藏人。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白兰王※琐南藏卜弟。泰定间(1324—1328),由乌思藏至京师大都(今北京),诏命中书持羊酒效劳。后尚元帝

  • 锡伯西迁

    指清代乾隆中期锡伯族徙居新疆之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统一西北地区后,清朝政府为安定当地局势,于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为派驻天山南北行政长官;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分驻全疆各地

  • 哈剌赤

    蒙古语。又译“合剌赤”、“郃剌赤”、“哈喇齐”。《元史·舆服志三》:“主湩,国语曰郃剌赤”。元太宗八年(1236),钦察玉里伯里部长班都察归降蒙古,后东徙,奉命掌牧马及挏马乳事,所进马乳色清味美,号黑

  • 乙注车鼻可汗

    见“阿史那斛勃”(1233页)。

  • 蒙古斯坦

    地名。见于《拉失德史》。汉译又作“蒙兀儿斯坦”(参见※蒙兀儿),意为蒙古人的地方。为※东察合台汗国基本组成部分,其地域,东起阿尔泰山,西到塔拉斯河之东的沙漠,北界塔尔巴哈台山至巴尔喀什湖一线,南包天山

  • 曼头城

    古城名。又作蔓头城。因山得名。故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附近。地当古时通往新疆、西藏的要道。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高凉王拓跋那讨吐谷浑,军次此城,吐谷浑王慕利延率部西渡流沙,西入于阗。隋大业五年(6

  • 丁溪野

    1903—1968革命干部。辽宁本溪人。回族。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参加马本斋的抗日义勇队,1938年并随马本斋部参加八路军。先后被派在“冀中区回民抗日联合会”、“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工作,任总会

  • 俟吕邻部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又作叱吕引、叱吕勤,简译作俟吕或叱吕,误作侯吕或候吕。源于东胡鲜卑,首领称“大人”。其一支5000余户在拓跋什翼犍时(338—376年在位)由首领渴侯率领投鲜卑拓跋氏,世代在

  • 三掌教制

    伊斯兰教宗教管理制度。相传始于南宋或元明。实为唐宋时期管理教务的“筛海”(教长)和管理民事的“嘎锥”(宗教法官)之二掌教制发展而来。在宗教内部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制度。三掌教即:讲解经文和领拜的伊玛目(

  • 乔氏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晋代,与呼延氏(原作呼衍氏)、卜氏(原作须卜氏)、兰氏为四大姓。历任左右都侯等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