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
古地名。因旄牛山得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旄牛县,治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东晋永和(345—356)中废。南朝宋复置,不久复废。齐、梁属沈黎僚郡地。北周设黎州。隋开皇中置沈黎县。大业(605—618)初设汉源县,治今汉源县北九襄镇。唐贞元(785—805)中,移治今汉源县北清溪镇。为唐与吐蕃、南诏多次争夺之军事要地。宋、元因之。明洪武八年(1375)废。清改为清溪县。民国三年(1914),复称汉源县,治富林镇。为四川至云南重要交通孔道。
古地名。因旄牛山得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旄牛县,治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东晋永和(345—356)中废。南朝宋复置,不久复废。齐、梁属沈黎僚郡地。北周设黎州。隋开皇中置沈黎县。大业(605—618)初设汉源县,治今汉源县北九襄镇。唐贞元(785—805)中,移治今汉源县北清溪镇。为唐与吐蕃、南诏多次争夺之军事要地。宋、元因之。明洪武八年(1375)废。清改为清溪县。民国三年(1914),复称汉源县,治富林镇。为四川至云南重要交通孔道。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所设。《满洲源流考》作呼济河卫,并说清代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300里有呼济河。
参见“慈灯寺”(2406页)。
见“西辽”(689页)。
明代藏区部落名。其地在今甘肃岷州。宣德三年(1428)十一月,该族喇嘛烟丹癿等入朝贡马,赐以彩币表里、纻丝袭衣、靴袜等。正统十四年(1449),僧人领占藏卜亦入朝贡马及方物,赐宴及钞、彩币表里等。后依
藏语音译。元代已有明确记载,明代已趋完善。原意庄园。藏族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后,为农奴主阶级在农区经营管理其领地、属民的主要组织形式。按领主类别的不同,分为雄(官家)谿、曲(寺院)谿、格(贵族)谿3种。
?—1645清初蒙古翁牛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图兰长子。初为阿噜部济农,服属于察哈尔部。天聪六年(1632),为避察哈尔部林丹汗侵扰,率属众归后金,随皇太极征察
即“安登俊”(910页)。
基诺语音译。旧时云南基诺族村社长老。又称“老伙头”,傣族土司改称之为“寨父”。与称“卓生”(汉称“老菩萨”,改称“寨母”)的另一长老同由村社内两个姓氏中最年长的男子充当。去世后由同一氏族中年纪最长者补
南北朝时敕勒所建政权。因其众所乘之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得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原分布于今贝加尔湖以南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役属于柔然。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漠北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因
参见“设”(9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