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安路

普安路

元代旧政区名。古为夜郎地。秦属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为兴古郡,隋设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南诏辖其地,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后爨酋阿宋驱走他部占有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蒙古蒙哥汗七年(1257),酋长率众内附,命为于矢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普安路总管府,治今贵州盘县东旧普安,属云南行省。十四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1285),罢司为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普安府,隶云南布政司,寻升军民府,二十七年(1394),改属四川。永乐后废。

猜你喜欢

  • 木箭

    契丹王朝的一种符契。一对。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时使用。车驾还宫时,閤门使执雄箭,勘箭官执雌箭,比较相合,而后方允入宫,详见“勘箭仪”(1984页)。

  • 宇文普拔

    西晋时宇文部首领。出于辽东塞外。《北史》、《魏书》称其系出匈奴,先世为南单于远支,世为东部大人;《资治通鉴》称之为鲜卑宇文氏。今人研究认为系鲜卑化的匈奴人。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兄宇文莫槐被杀后,

  • 若木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双江佤族地区对借贷的称谓。解放前当地佤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借贷相当普遍,以借实物为主,也有借货币的,有的借货币也折实物归还,年利率一般为100%,也有高达200—300%的,有些村寨还

  • 英努乎千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同德县东南,东接今黄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东北接黄南泽库县,南临黄河,西连同德县夏卜让千户部落。解放后与石藏寺所属之藏拉德、塔哇部落合并划为石藏寺英乎区今为同德县河北乡。相传为古

  • 苗民抗夫碑

    古碑名。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二十三日立于贵州施秉县南六合乡廖洞中寨路口土地庙两侧,左右各一,亦称六合苗民抗夫碑。右侧碑高1.04米,宽0.69米,厚0.09米。碑额无题刻,碑文分作29行,竖刻,

  • 虎踞关

    见“八关”(22页)。

  • 两面羌

    参见“哥邻羌”(1836页)。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萨喇塔拉接本部右翼左旗界,西至札尔满接瀚海界,南至鄂罗克依接本部左翼后旗界,北至保喇接本部右翼后末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车臣诺颜乌尔占于康熙二

  • 马齐

    1652—1739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户部尚书未斯翰次子。康熙初年,由荫生授工部员外郎。二十一年(1682),迁工部郎中,监督芜湖关,以税银溢额升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山西布政使,擢山西巡

  • 巴思翰

    见“巴思哈”(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