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氏族

氏族

以血缘亲属为基础结成的非性关系集团。亦称氏族公社。为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之一。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晚期。当时自然条件恶劣,人类为获取生活资料,须组成更稳定强大的社会集体。在自然选择和谋生需要下,前民族公社内部,依次排除同胞兄弟姐妹及远房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氏族遂伴随外婚制的确立而形成。一般认为分母系与父系两个相继发展阶段。也有对母系必先于父系持异议者。氏族的主要特征是:全体成员共认出自一个假设的始祖;实行氏族外婚;有共同墓地和图腾崇拜之类的宗教仪式;有特定名称和为本氏族成员命名的权利;重大事情由氏族议事会民主决定;成员有权选举、罢免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同族人有互相救济、出席婚丧仪式、收养子女、继承财产及血亲复仇之义务。为共同进行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基本单位。由于实行氏族外婚,夫妻分属两个不同氏族,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在一定意义上是分离的。父系氏族时代,父系大家庭公社成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并逐步摆脱氏族的控制独自迁徙。氏族自此失去大部分经济职能,演变为主要以调节婚姻和举行宗教仪式之联盟性组织。随着大家庭公社内部个体家庭私有经济的增长,贫富分化的现出,以及战争与天灾等内外因素,氏族的血缘纽带逐渐由松弛到解体,向地缘组织演变。在中国,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可窥见早期氏族的面貌,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则反映氏族由繁荣到解体的过程。古籍《山海经》也记载着众多古老氏族的名称与分布。氏族制度的残余,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依其经济特征,一般又分为渔猎民氏族(如赫哲族的“哈拉”,鄂伦春族的的“莫昆”)、牧民氏族(如哈萨克的“乌露”,12世纪前蒙古先民的“斡孛黑”)和农民氏族(如怒族的“”或“”,布朗族的“戛滚”)等。一说人类学上的氏族产生于世系群大量与长久分裂之后。参见“母系氏族制”(672页)、“父系氏族制(323页)、“世系群”(487页)。

猜你喜欢

  • 巴只吉惕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赤招降。

  • 中都城下之盟

    蒙古与金朝订和约的事件。元太祖六年(金大安三年,1211),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大举攻金,至八年,取黄河以北华北平原的金朝大部分领土,仅中都(今北京)等11城未下,三路进围中都。同年,金朝发生政变,金帝

  • 乞列厄卫

    见“乞烈尼卫”(125页)。

  • 哈尼诺颜洪果尔

    ?—1585年前后明末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博贝密尔咱之子。父死后,继称卫拉特汗,统率诸卫拉特。明万历十三年(1585)前后,在与东蒙古的战争中战死。

  • 横帐

    辽代御帐。辽代皇族为习于游牧生活的契丹人,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其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遥辇九帐南向,皇族三父房帐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帐为横帐。引伸为皇族的代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三父

  • 和琳

    1753—1796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副都统常保子,权臣和痀弟。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笔帖式累迁至郎中。五十一年(1786),署杭州织造,后擢湖广道御史。任内,巡视山东漕运,请改河

  • 马蹄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普光寺”。在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东科尔寺属寺之一。为肃南著名的格鲁派寺院。相传此寺马蹄殿青石板上有马蹄印迹,故名。系藏族部落马蹄十四族所建,并由十四族供养。全寺包括金塔寺、千佛

  • 砍戛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

  • 毛怜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摩琳卫。明置建州卫后,于永乐三年(1405)三月派人到图们江与东海滨一带招抚女真诸部。五月,毛怜等处女真首领把儿逊受招。十一月,偕64人入朝,明廷命设卫,以把儿逊等为

  • 彭翅

    ?—1555明代湖广保靖土吏、抗倭英烈。土家族。任保靖宣慰司(治今湖南保靖县)土舍,隶宣慰使彭荩臣。嘉靖三十三年(1554),奉诏随彭荩臣率土兵赴苏州、松江等地征剿倭寇。翌年,率本部土兵为先锋,深入敌